收藏

董杨大宗祠

董杨大宗祠建于明天顺辛巳年(1461年),清同治至光绪年间重修,后于1998年重建,并于2004年正式开光落成。这座闻名遐迩的大宗祠,是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也是唯一一个两个姓氏联宗的宗祠。

标签:西街,故居

  •   董杨大宗祠建于明天顺辛巳年(1461年),清同治至光绪年间重修,后于1998年重建,并于2004年正式开光落成。这座闻名遐迩的大宗祠,是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也是唯一一个两个姓氏联宗的宗祠。如今已是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大宗祠承袭明清古建筑风格,为两落带单护厝、五开间硬山顶木结构,每一处均精雕细琢,无论是整体还是浮雕石刻,都隐含着传统的儒家哲理,焕发出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美。


      1995年起,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和台湾全球董杨童宗亲总会联手发起一年一度的全球董杨童宗亲恳亲大会,汇集全球宗亲参与,继承并发扬董杨的祖德家风,促进海内外宗亲情感和文化交流。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如今的董杨大宗祠,历经风雨飘摇,如同拭去蒙尘的珍珠,在西街双塔的辉映下,倍加璀璨。

      先祖


      世兴公南宋时由浙江余杭入闽,徙居泉州。世兴公本姓杨,至君选公以杨姓步入仕途,遂为董杨氏。此后宗祠即以“董杨大宗祠”称之。


      董杨大宗祠,坐东向西,占地约一亩。始建于明·天顺辛巳(1461年),原建筑为三开间拱照墙结构,祠宇虽代有修葺,但年久倾颓。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派下裔孙炳荣追念其先祖,准备重修,适杨滨海于戌辰(1808年)公车上京会试,高中进士。杨滨海归来,也怀此志,可惜上任不久便殁于官,夙愿未能实现。


      道光丙戌(1826年),其伯父杨梅生时任司训,适告假归里,族人复议重修事宜,但耗费甚大,力薄难支。为筹集资金,族人群策群力,提出倡议:凡同姓者如果愿意捐资者,可以进神主禄位于祠堂。此一倡议首先得到晋江曾坑杨云祥宗人的响应,随之而来的有福、泉、漳、台各外房支系的同姓者,集腋成裘,共襄盛事。


      董杨大宗祠于清·同治癸酉(1873年)破土动工,原来主祠三厅改为五厅,下向重建五间,护厝一列,购地扩之,历经五载,迄光绪丁丑(1877年)告竣。内阁中书杨浚为宗祠作志,翰林院编修龚显曾书之。


      解放


      解放前,该宗祠一段时间成为国民政府部门的办公地点,后来由国民党军队325师进驻,惨遭破坏。初,宗祠为新峰街政办公地点,部分为民兵队部,神龛被拆除,改为舞台,正祠改为会议厅。1960年后,作为鲤中街道办事处,正祠经修缮,基本保持原貌。1996年鲤中街道办事处易址新建,宗祠转让给鲤中派出所,至此,宗祠全部拆除夷平。后来经过多方的协调,最后宗祠归还董杨宗人掌管。1999年,全球董杨宗亲第五届恳亲会在泉州召开后,宗人慷慨解囊,在“提高、扩大、前进”的原则下着手重建,“修旧复旧”,保留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 查看更多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