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花巷

标签:花巷

  •   巷 | 遇 | 档 | 案

    花巷

    花巷

      地理位置

      泉州市鲤城区花巷

      所属社区

      泉州市海滨街道海清社区

      泉州市鲤中街道新峰社区

    花巷

      花巷东起中山中路,西接许厝埕、新路埕,直抵新华路,全长700余米,泉州人习惯把花巷、许厝埕、新路埕统称为“花巷”。花巷南侧属于海滨街道海清社区,北侧属于鲤中街道新峰社区。

      A 地名由来

      花巷,因旧时巷子两侧店铺居民多以出售手工制作的花卉而得名。元代蒙古士兵曾在此驻扎,所以又称“蒙古巷”,后来又谐音为“梦粿巷”,清末民初改称“花巷”。

      在泉州古代的铺境制中,花巷属于南隅育才铺真济境,这里有七座官家府邸:留府埕、许厝埕、小黄门埕、丁厝埕、太仆埕、砖仔埕、新路埕,为古时著名的“真济七埕”,名人辈出。由于砖仔埕最早消失,后来有被“关刀埕”替代之说。

      B 巷子看点

      从清末开始,花巷就成为泉州顶尖手工艺人的聚集地,一直延续到后来的泉州工艺美术公司,走出过许多大师。巷内多姿多彩的洋楼、百年历史的照相馆、华侨献出家宅成立的女子学校,还有粉红色的泉州天主教堂……一段段难忘的历史,以建筑的形式呈现于巷中,令人回味不尽。

      花巷89号

      傅宅:

      薰琴解阜儒商家

    花巷

      89号傅宅是花巷内一个大宅院,不仅所占面积大,宅内的洋楼也曾是花巷的最高建筑,洋楼后的闽南古厝内,至今保留当年的名人书法。

    花巷

      古希腊建筑艺术中,有三种柱式,分别为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傅宅洋楼的柱头有向下的涡卷装饰,具有典型的爱奥尼柱风格,优雅高贵,2000年前古希腊建筑文明,在万里之外的泉州古巷中留下印记。

    花巷

      大门上有一联:“门阑生喜气,山水有清音”,既有吉祥喜庆的居家祝福,又有闲适隐居的放达情怀。

    花巷

      窗户两侧的雕饰很罕见,从柱头垂下两条铁链,铁链中有三个风铃,铁链下还挂着两个风铃,在窗户上显得格外生动。窗户上方则记载当年大楼落成年份:1937年,距今已有80余年。

    花巷

      后门门楣上也有四个字“薰琴解阜”,户主曾用泥灰遮盖,得以免遭破坏。相传上古时期虞舜曾作《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说的是清凉的南风缓缓袭来,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丰富万民的财物。“薰琴解阜”用在这里,不仅反映傅家的优雅生活,还有悲悯情怀,境界高远。

    花巷

      通往二楼的水泥楼梯构造精美,水泥在当年还是比较昂贵的建材,从南洋运回。

    花巷

      二楼东侧有一处木质窥视口,从二楼可以看到园中情形,作防盗之用,如今已填埋起来。

    花巷

      楼顶的山花雕饰已不复原貌,好在顶端的山花构件保留下来,置于地下。

    花巷

      据傅氏后人傅女士介绍,傅家最早从丰州桃源村搬来花巷,傅氏四兄弟中,有人到菲律宾经营杂货生意发家,1937年盖起了这座气派的洋楼。洋楼与古厝之间还有一个别致的庭院,记得当年修了一个小型水泥游泳池,夏天在里面戏水,成为她美好的童年记忆。

    花巷

      洋楼后是一座保存尚好的古厝,门前有“版筑传芳”的傅氏堂号,由于有人居住,打理得十分整洁。两侧有对联:“银青济美耀宗□,金碧长辉开□□”,由于年代久远,有几个字无可辨认。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傅实(866年-926年)奉敕入闽,被奉为傅姓开闽始祖,曾任银青光禄大夫兼福建路招讨使,子孙尊称为“银青公”。这正是上联中“银青”二字的来历,下联的“金碧”二字中,还嵌入当年户主傅文碧的名讳。

    花巷

      难得的是,厝内两侧均有诗文题字,有几处至今墨迹清晰。

    花巷

      揭开东侧的木板,后面是泉州清末光绪年间举人、书法家曾遒赠予傅文碧的题字,为《忠孝良方》中的句子:“大丈夫成家容易,士君子立志何难。为人持身处世,大(总)要心正行端”,作为傅氏居家处世的警语家训。

    花巷

      傅宅西侧还有一门,开在花巷与许厝埕交界的菜园头巷。傅女士回忆,据老辈人说,最早这里才是傅宅的大门,如今的大门则在花巷。关于菜园头,据花巷老居民黄嘉隆回忆,民国时期有一黄姓女子,嫁入菜园头柯家,还未过门新郎已去世。黄姓女子应约嫁给公婆牌位而守寡,亲戚街坊将此女抬轿游街,以示昭彰。不少社会名流还登门拜访,在当时引起轰动。

      许厝埕38号

      王冬青:

      连升三级誉全国

    花巷

      在花巷的许厝埕段,曾经的38号为著名编剧王冬青的故居,如今已拆迁。当年王冬青就是在这里写出轰动全国的高甲戏《连升三级》。

      王冬青之子王四丑先生,生于1949年,他在家中回忆父亲当年创作《连升三级》的辉煌与波折。王冬青(1917年-1973年),原名松龄,15岁时因父亲病故,只能念完初中。他自小热爱文学和书法,阅读大量中国作家茅盾、臧克家、冰心等人的作品,还喜欢读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进步著作。

      王冬青一生正直敢言,1944年,晋江县国民兵团团长刘维驾要用28万元巨款强娶培英女中学生蔡氏,王冬青写就一篇《28万与女人》的杂文发表在《泉州日报》上,引起社会轰动,刘维驾受到上级指责。当年农历七月初五深夜,王冬青途经东街相公巷口,刘指示凶手企图加以暗杀,王冬青身中十几刀,幸未致命。此事引起社会强烈抗议,省内外报纸纷纷发文声援,医治期间,每日到医院看望的人络绎不绝。

      1957年春,王冬青担任泉州高甲戏剧团编剧,10年间先后创作、改编《连升三级》《邱二娘》《笋江波》等几十部作品,其中《连升三级》演出后引发全国轰动,经上海戏剧学院顾仲彝教授修定后,选为该院教材。

      1962年,著名作家曹禺、老舍、李健吾、郭沫若等后观看《连升三级》,评价极高。

    花巷

      1962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视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并题写馆名,下面的注释则为王冬青所写。王四丑介绍一个有趣的细节,当年人们日常生活非常节俭,即使书写也是如此。这张纸有用过的痕迹,王冬青当年不舍得扔,用来题字。

      1962年4月,泉州高甲戏剧团赴京汇报演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词者田汉看了《连升三级》,写评论《看了一个好喜剧》在《人民日报》发表,赞誉此剧是“南海明珠”。

      随后《连升三级》又在政协大礼堂、人民大会堂、国务院礼堂等处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泉州高甲戏闻名全国。

    花巷

      王冬青不仅文学功底深厚,对书法一道也研究精深。据王四丑介绍,中山路当年老店“罗克照相馆”“良友照相馆”等招牌都是出自王冬青的手笔,可惜家中流传下来的父亲书法作品很少。2016年,在父亲99岁诞辰当天,王四丑在泉州一家拍卖行以100元的起拍底价,拍到了王冬青的一幅书法作品。本来准备花大价钱买回父亲的作品,却在他诞辰当天如此幸运地以100元“廉价”购回,王四丑至今感叹冥冥中的“天意眷顾”。

      书法中的“绮罗不减蜀吴春”,来自北宋宰相苏颂的七律《送黄从政宰晋江》诗。苏颂(1020年-1101年),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同安),诗中颔联“弦诵多于邹鲁俗,绮罗不减蜀吴春”,盛赞泉州习文之风盛于孔子故乡邹鲁,而桑蚕丝织水平不下于著名的蜀锦和吴锦,诗中可一窥宋代泉州繁盛风貌。王冬青写下此句,足见对故乡的深情和自豪。

    花巷

      王冬青还珍藏一本当年《连升三级》单行本,上有1963年王冬青赠予高甲戏名角林贤殿的题字。

      在东湖街的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剧团档案馆中保存部分王冬青创作《连升三级》的相关资料。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党支部书记、副团长周杰俊介绍,《连升三级》是泉州高甲戏的里程碑,半个世纪以来,受到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喜爱,历经风霜、风雨不衰,与王冬青深厚的编剧功底是分不开的。正是从《连升三级》开始,优秀的丑角形象成为泉州高甲戏的一个重要标签,《连升三级》也成为泉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下林巷4号

      叶氏洋楼:

      十大建筑居其一

    花巷

      在花巷的支巷下林巷中,4号是叶氏洋楼,占地面积颇广,旁边还有一栋小楼,二三层之间以过道连接。

    花巷

      花巷32号内,生于1928年的叶贻谦老先生如今是花巷真济宫管委会主任。据他介绍,叶家这栋楼修于1935年前后。叶氏最早从南安金淘镇迁居于此,那里也是中国惟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叶飞的祖籍地。叶飞将军虽然出生比他早,但在族中辈分却没有他高,当年在金淘镇两人还有过交流。

      叶贻谦回忆,当年叶家曾有人在南洋发展,后来修起了这座气派的洋楼。当时中山中路有“十大建筑”之说,包括陈光纯故居、花巷天主教堂等,其中就有这座叶氏洋楼。

    花巷

      叶氏洋楼面南背北,二层外有一回廊环绕,东南西北四侧门楣上均有题字,依次为“东呈瑞气” “平挹江濑” “西照奎光” “远吞光山”,其中“远吞山光,平挹江濑”摘自宋代诗人王禹偁(同“称”)的《黄冈竹楼记》,有“远眺可尽览山色,平视可以饱看江景”之意,用在这里,可实指北眺清源山和南观晋江,颇见匠心。

    花巷

      叶宅天井中的滴水兽非常有特点,不同于普通闽南大厝中的彩瓷金鱼、狮子造型,而是直接运用当年西方建筑风格,为怪兽造型,有鲜明的宗教特色,用于此处有镇宅之意。

    花巷

      除了西方特色,还有东方韵味,二楼东侧滴水口修成了石榴状,内部的石榴籽清晰可见,而石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多子多福。

      花巷31号

      罗新照相馆:

      结缘高僧留法相

    花巷

      花巷31号罗新照相馆是一家百年老店,店主陈培新介绍说,相馆历经三代,爷爷陈春木12岁就开始学习摄像技术,1914年在承天寺内开办艺轩照相馆。1934年,父亲陈建基在中山中路开办罗克照相馆,因出色的摄影技术成为泉州城内著名的照相馆,至今许多泉州市民家中还保存当年在罗克照相馆拍摄的黑白照片。如今罗克照相馆仍在。

      1991年罗新照相馆在花巷开张,至今已有近30年。陈培新传承家族严谨考究的拍摄技艺,深受顾客尊敬。

    花巷

      照相馆内珍藏着弘一法师的照片(陈培新/供图),这是由于照相馆当年开在承天寺,陈建基与弘一法师交好。1933年秋,弘一法师在泉州西门外潘山路旁发现晚唐诗人韩偓(约842年-约923年,陕西万年人)的墓道碑,但没有找到韩偓墓。1935年,兴致颇高的弘一法师邀好友陈建基同去,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花巷

      1942年,罗克照相馆为弘一法师拍摄的珍贵单人照,同年弘一法师写下“悲欣交集”后圆寂。(陈培新/供图)

      许厝埕13号

      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

      大师云集展风华

    花巷

      许厝埕13号是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泉州工艺美术底蕴深厚,国家非遗名录数量居福建之首,而这里曾是泉州诸多工艺美术大师云集之地。

    花巷

      里面的主建筑融合中西特色,造型优美。(许志荣/摄)

      花巷以扎花技艺闻名,公私合营后设立的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就设在许厝埕,是当年泉州出口创汇大户。公司下设刺绣、木雕、花灯等多个车间,聚集诸多泉州传统工艺美术的高人。

    花巷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的思木斋也设在大院内,墙头是卢思创作的李贽像模型,清癯沉郁,非常传神。

    花巷

      卢思立1943年出生于泉州,1960年毕业于泉州市工艺美术学校,后来到工艺美术公司雕刻厂工作,任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高级工艺美术师。他从事木雕设计和制作60余年,创作龙眼木雕《悟》、黄杨木雕《李铁拐》等,有的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创作设计一等奖,有的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作为珍品收藏,1992年受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他身上可以看出泉州工艺美术大师坚守一生的匠人精神。

      工艺美术公司内卧虎藏龙,此前《巷遇·通政巷》中介绍的“制花神手”陈德良,其父陈家谋在民国年间在花巷开设 “晋发制花店”,声名远播。后来陈德良得到父辈真传,技艺日臻化境,被选为泉州市工艺美术工厂制花车间主任。1957年,他的通草花作品作为国礼赠给印尼总统。

      这里走出过非遗项目泉州花灯市级传承人林守明、非遗项目泉州金苍绣技艺市级传承人陈美英等等。有趣的是,陈美英还是坊间闻名的红娘,促成近5000对美好姻缘。

      花巷30号

      启明女校:

      华侨助学育巾帼

    花巷

      从中山路进入花巷百米左右,北侧30号支巷内有一栋三层外廊式建筑,如今已无人居住,这是当年泉州著名的启明女校旧址。(许志荣/摄)

      据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史图书馆主任黄方介绍,1902年,天主教派西班牙籍神父任道远来泉州传教,并任天主教堂主。1921年任道远倡办教会学校,因其曾旅居菲律宾,与天主教徒、旅菲华侨陈光纯交好,经过磋商,由陈光纯负担全部费用,并献出此处私人楼房作为校舍,创办启明女校,由任道远任校长,学校的办公费用和教师薪金全部由陈光纯承担。

    花巷

      启明女校旧址内,似乎依然回荡近百年前泉州女子的朗朗读书声。

      黄方主任介绍说,由于当年有陈光纯鼎力相助,学校经费充足,师资力量雄厚,国文老师有伍乔年、吴藻汀等,包括算数老师龚念平、美术老师王怡、音乐老师陈干锵等,都是男的,女教师有担任刺绣、手工、编织科的丁秀珍、文体科的刘爱玉、李玉真等,男女老师共20多人。从学校设置的科目,不难看出陈光纯将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融入其中,培养出不少女性人才,还曾排演歌剧《明月之夜》,在泉州市区公演,备受称赞。

    花巷

      从高空看,陈光纯家宅规模庞大,当年可作启明女校校舍。

      据黄方主任介绍,1924年陈光纯去世,家人虽然继续支撑校务,但力有不逮,1931年启明女校停办。

      留府埕:

      七部棺传说:

      誓不降清有遗臣

    花巷

      花巷与许厝埕交界的花园头巷,曾有一处留府埕(也称留府庭、留郡园),如今这里只有地名,已无遗址。这里有一个神秘的“七部棺”传说,从明朝开始,这里有七部棺材没有入葬,一直存放了300余年,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竖碑合葬在中山公园内。1946年泉州学者吴堃所著《泉州留府庭七部棺考证》一书中,对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进行解读。

    花巷

      散乱存放在花巷附近的七部棺。

      明朝遗臣留起春,为五代晋江王留从效后裔,明亡后誓不降清,一家七口为国殉难,还立下誓言:“死亦不入清土”,族人收殓后逃散,七部棺木就这样在留府埕,放置了300多年。在泉州民间传说中,上世纪20年代,传闻七部棺中有一个13岁的未婚小姐,会化为人形,每天到巷中买花。当时泉州流行买一种名为“花档”的彩票,凡奉祀这位小姐的人,会买彩票中奖,花档主因而破产,以银针刺棺木,并用狗血泼撒,七部棺从此不再灵验。民间传闻中的鬼怪之说自然是无稽之谈,但也印证泉州人对七部棺的深刻记忆。

    花巷

      七部棺在中山公园封土后的留影。

      1935年泉州发生特大洪水,七部棺曾四处漂游,在坊间还有棺木会自动回到留府埕的传说。1946年,时任福建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罗尔瞻和晋江县长吴德露,在社会各界人士敦促下,下决心移葬七部棺。出殡之日,送葬队伍从许厝埕出发,经中山中路到中山公园,沿街观者人山人海。放置300多年的七部棺,终于入土为安,也实现留起春当年“死亦不入清土”的誓言。关于七部棺林林总总迷信传闻,从此宣告结束。

      1958年,中山公园体育场扩建,该墓由厦门大学历史考古队发掘,从此七部棺的墓地烟消云散。

      拾遗

    花巷

      花巷46号吴宅是一座临街洋楼(许志荣/摄),据户主介绍,此楼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是一位在南洋经营金铺生意的华侨所建,曾为两落两进,后来日久失修,如今只保留前落。一楼是闽南建筑风格的红砖白石,二楼水泥外立面上,是中国传统的金钱纹,窗户造型却是伊斯兰风格。

    花巷

      二楼修有深井防护罩,可用于防盗和遮挡,中间有一扇可以拉开,便于从一楼运送大件物品上二楼。

    花巷

      二楼临街阳台种着多种花卉,二楼顶的三角梅垂到阳台,而阳台的三角梅垂下一楼,在夕阳下的古巷中怒放。

    花巷

      花巷中段有一处著名的真济宫,也被称为真济亭、仙姑亭,门前有一对藏头联:“真人之师福万民,济世化危法无边”。真济宫管委会主任叶贻谦介绍说,这里奉祀民间信仰中鄞仙姑,鄞仙姑是宋代人,在泉州行医为生,擅长妇幼科。相传宋太后患乳疽,鄞仙姑手到病除,皇帝敕封其为“太乙仙姑”。

    花巷

      家住花巷29号的黄旭峰,父亲黄家隆今年80多岁,有关于花巷许多如今鲜为人知的记忆。据他回忆,花巷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更名为“人民路”。泉州酒店一带在民国时期曾作为警察局,附近的花巷34号是民国时期的邮政局。36号在上世纪40年代则是孟勤小学,儿童入学,有用红鸡蛋从胯下的地上滚过的礼俗。而真济宫曾奉祀境神赵公明,后来为仙姑亭,均建在壕沟的小桥上,因上下左右和前后均不着地,称为“六空”。

      上世纪50年代初,真济宫曾为印刷工人工会会址,后来成为通政街义务消防队队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恢复真济宫原貌,逐渐成为如今的模样。

    花巷

      在黄家隆的回忆里,花巷当年真的充满胭脂水粉的气息,在清末民初曾是泉州化妆品的集散地,生产、出售各种纸花、草花,以及过年用的春枝藤枝(杨茂盛/供图)。人们过年用食物祭神祭祖,食物上插上春枝藤枝,祈求春风得意,年年有余。花巷头的正骨医院旧址,更早的时候是一家名为“金凤”的花店,而花巷18号则为明嘉牌柴梳。

    花巷

      新路程9号大院内有几栋高耸的大楼,这里有当年晋江专署商业局办公楼,大楼高耸气派,半个世纪前这里是泉州城内知名的建筑。

    花巷

      1960年奠基的大楼,由于年久失修,如今已成危房。

      大院内出生于1933年的卢清波老先生介绍说,当年这里有商业局和供销社,供销社经营本地土特产,大院周边非常热闹繁华。

    花巷

      许厝埕25号是泉州市区唯一的天主教堂,这是一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粉红色教堂,柔美大气,几乎每天都有人前来摄影留念,已成为古城知名的网红景点。

      据天主教堂林勇泉神父介绍,1926年,在陈光纯资助下,这座三层的红色大楼建成,后来经过多次修葺,形成如今的规制。

    花巷

      教堂占地2205平方米,前部为四层塔式尖顶,在林勇泉神父帮助下,可以从二楼通过垂直的铁梯爬到三楼,再从三楼铁梯登上钟楼顶。

    花巷

      在钟楼顶,可远眺东西塔和清源山,一览古城风貌。(蔡永怀/摄)

    花巷

      许厝埕29号的陈振辰古民居,这是一座两进三开间的古厝,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已有百年历史。陈家四代行医,陈振辰当年在惠世医院工作、学习,在中山路马坂巷口开设西医诊所。

      在许厝埕与古榕巷相交的路口,古榕巷31号是非遗项目南音传承人王大浩先生的家。王大浩回忆说,王冬青是他的伯父,从小父亲和伯父从事乐器制作,家中南音氛围浓厚。他6岁开始吹笛子,同时学习其他南音乐器,1979泉州民间乐团招学员,他以专业成绩第一被录取。

      在南音界,王大浩的洞箫制作、演奏水平十分知名,为泉州师院艺术专业硕士生导师。他自制的洞箫,曾赠送来泉州视察的中央领导人。
    花巷

      闽南老厝前修建台阶,在内涝严重的年代,可以御水于户外。附近15号曾是一家私塾。

    花巷

      在泉州传统民居中,有一种巧妙利用地势特点的手巾寮,临街巷纵向延伸。花巷这栋三层现代楼房,也延续这一特点。

      新路埕14号,日子久了,老厝上的藤蔓与树枝交织在一起。

    花巷

      14号对面路面上有一口古井。泉州旧时街巷中往往有水井,便于街坊共同使用。

    花巷

      在天主教堂对面许厝埕54号旁边,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地方。据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先生介绍,这里是一座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的敬字亭,敬字亭宽约40厘米,高约70厘米,上方有拱形小窗,下方还有一个瑞兽石雕。旧时人们对文字有天然的崇拜,写有字迹的纸张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在敬字亭内焚烧,表达一种朴素的对文化的敬畏感。

     图文记者 王了

      视频拍摄 苏维斯

       实习记者 饶弯

      注: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海清社区、新峰社区,蔡永怀、杨茂盛、黄方、林勇泉、王大浩、陈培新、卢思立、卢维鼎、黄家隆、黄旭峰、龚书涵、叶贻谦等诸位先生老宅后人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来源:泉州网

  • 查看更多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