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鹿港商会遗址

清代道光年间,两岸开辟了泉州蚶江与台湾鹿港的对渡贸易,从事两岸贸易的商人被称为“鹿郊”,在清代道光年间,经营鹿郊的商行就有46家,他们共同组织了一个商会。

标签:城南,市政

  •       早在商周时期,福建和台湾的往来就使大陆的生产技术推广到台湾;汉晋隋唐时期,两岸往来进一步扩大,元朝在台湾设立了澎湖巡检司后,闽台之间交流更趋频繁;明清时期,大批闽南人迁居台湾,两地的生产技术、农业品种交流、贸易往来急剧增长;明朝末期,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商帮在台湾经营,招募数万闽南人到台湾垦荒,从事两岸的贸易往来,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两岸的商贸更加频繁,台湾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从事两岸贸易的商行,叫做“郊商”。“郊商”又分成“南郊”和“北郊”等,这是一个商业组织,还有一些是以经营的商品作为郊商的名字,比如“糖郊”就专门经营糖类贸易。 


         清代道光年间,两岸开辟了泉州蚶江与台湾鹿港的对渡贸易,从事两岸贸易的商人被称为“鹿郊”,在清代道光年间,经营鹿郊的商行就有46家,他们共同组织了一个商会。 


      在宫塔巷里,一个极不起眼的石碑立在路边的旮旯里,短短几句,写着闽台交易的一段历史,而此处正是当年台湾鹿港商人在泉的商会会馆所在。 


      有个“鹿港古渡”的港口,就在宫塔巷5号的后门处,如今上面搭建着一间厨房,但是曝露的石板依稀可见其作为港口时的样子。 


  • 查看更多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