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规民约出处:
泉州清净寺讲经堂北壁《敕谕》碑;《泉州文史资料》新十六辑。
泉州清净寺奉天坛遗址
泉州清净寺敕谕碑
碑花岗岩石质,长164厘米,宽100厘米,现嵌于泉州市清净寺讲经堂北壁。
原文
明代:泉州清净寺《敕谕》
大明皇帝敕谕米里哈只:朕惟能诚心好善者,必能敬天事上,劝率善类,阴翊皇度。故天锡〔赐〕以福,享有无穷之庆。尔米里哈只,早从马哈麻之教,笃志好善,导引善类,又能敬天事上,益效忠诚。眷兹善行,良可嘉尚。今特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故谕。
永乐五年五月十一日
译文
大明皇帝诏令给米里哈只:我认为,只要能诚心诚意乐于行善的人,一定能够尊敬上天侍奉尊长,劝导善良的人,帮助传播大明皇帝的品德和器量。所以上天将福祉恩赐给他,让他享受无穷无尽的福庆。你米里哈只,早年信从马哈麻教(伊斯兰教),专心乐于为善,带领引导善良的人,又能够尊敬上天侍奉尊长,更加竭尽忠诚。我器重你这一好的行为,实在值得赞许。今日特授以你“敕谕”作为保护而不受侵犯和损害的护身符。所有的朝廷官吏、军队官兵、民间百姓、各色人等,都不得怠慢、侮辱、欺诈、侵犯米里哈只及其宗教,否则,胆敢有故意违反我的命令而对米里哈只及其宗教怠慢、侮辱、欺诈、侵犯的人,朝廷或地方官府一定会根据其犯罪程度按照法律给予处置。为此诏令天下人知晓。
永乐五年(1407年)农历五月十一日
当代:泉州清净寺管理委员会《通告》
清净寺为伊斯兰教清真寺。为加强清净寺的管理,避免游客在参观时因宗教信仰不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自即日起:
⑴禁止携带酒精及酒精饮料进入清净寺;
⑵禁止携带猪肉及猪肉制品进入清净寺;
⑶以上规定请各位游客自觉遵守,如有违反,工作人员将给予劝阻并有权拒绝其进入清净寺。不听劝阻的游客,由此产生的问题和责任将由游客自己承担。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谢谢您的合作!
2014年4月1日
清净寺简介
泉州清净寺,又名麒麟寺,阿拉伯名“艾苏哈卜大寺”,即圣友寺,位于中心市区涂门街中段北侧。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l009年,伊斯兰教历400年),客居泉州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徒,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一座占老清真寺建筑形式而创建。元至大三年(l310年),波斯(今伊朗)设拉子城侨居泉州的穆斯林艾哈默德·本·古德西哈只出资重修,以后又多次重修。
清净寺的建筑造型精美,形式奇特,结构别致,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独具典型古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国内罕见的石结构伊斯兰教清真古寺。其主要建筑有由四大尖拱门构成的门楼、望月台、望月亭、塔,奉天坛(礼拜大殿)、宣礼塔和古朴幽静的明善堂、洗心亭(洁身净心淋浴室)、小西天(讲经堂)等。此座千年伊斯兰教古寺是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友好与文化交流的历史实物的见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清净寺名列其中。后来,泉州清净寺又被列入福建唯一“中国十大名寺”之一。
典型案例
“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大破“四旧”。清净寺有关人员当即把明永乐五年(1407年)成祖皇帝保护伊斯兰教的《敕谕》石碑倒翻于土堆地上以避破坏;并在深夜冒险偷偷把悬挂于明善堂的匾额拍摄,密藏起来。2天后,“造反派”把明善堂的匾额和礼拜殿的“敏拜楼”(讲经台)、手抄《古兰经》统统焚毁。又过几天,又来了一大批红卫兵,有几个人手持铁锤、石錾,集队高声诵读毛主席语录后,便分工要敲平门楼后奉天坛尖拱龛和明善堂正中尖拱壁龛的阿拉伯《古兰经》石刻。其时,谁也不敢吭声,若阻止会立即被揪斗游街。但如不劝阻,珍贵的历史文物将遭受破坏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黄秋润见状,以委婉的语言向红卫兵劝说:“清净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少数民族的历史古迹,墙壁那些石刻文字,好像花纹.谁都看不出是什么。如果有什么妨碍,我们就用草灰涂抹将其掩盖。”在征得红卫兵同意后,当日,清净寺有关人员马上请来土匠,先用泥土填底,再抹上草灰,另用竹蔑遮掩明善堂正中尖拱壁龛的阿文《古兰经》石刻。粉碎“四人帮”之后,清除去涂抹灰土,阿拉伯文字石刻全部安然无恙地完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再现古城历史风貌,发扬海丝精神,建设和谐社会,拟广泛征集各类家风家训(族训)和乡规民约,集结出版,欢迎广大群众您的踊跃参与。
联系电话:0595-22355728
电子邮箱:22355727@163.com
地 址:泉州市鲤城区庄府巷24号4号楼6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