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鲤城区桂坛巷,西起南俊路,东接凤池巷,在古代属于泉州古城南隅集贤铺桂坛境,因境庙桂坛宫位于巷口南侧,于是有了“桂坛巷”的名字。
巷遇档案
泉州鲤城区桂坛巷,西起南俊路,东接凤池巷,在古代属于泉州古城南隅集贤铺桂坛境,因境庙桂坛宫位于巷口南侧,于是有了“桂坛巷”的名字。
桂坛巷邻近府文庙和打锡街泉州府贡院(俗称考棚,今鲤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北侧有清源书院(今晋光小学),也是如今泉州五中桂坛南校区所在地,历来学子云集,“桂坛”正应了“文坛折桂”的良好愿景。
陈慧芬制图
名号神秘的“桂坛七邪”
老范志万应神粬的包装纸,上面有防伪警语。
旧时的桂坛境除了桂坛巷外,范围还包括晋光小学、伯府埕(五中门口)、西边巷、东边巷、海青亭(今华侨大厦与铜佛寺之间)、黄门土地巷等。清末民初时,泉州人将技艺独特、奇货可居的服务或商品称为“邪巧货”,“邪巧货”中桂坛境内就占了7项,因此称为“桂坛七邪”。华侨大学陈允敦教授曾考证“桂坛七邪”:
一是范志神粬。“粬”亦作“曲”或“麯”,是一种发酵品,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药。桂坛巷范志神粬药效显著,在东南亚一带也广受欢迎,为七邪之首。
二是洪潮和择日。择日馆原位于百源川池池西北的海清亭小街上,化凶择吉的历算之术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不乏海外华侨前来占吉问卜。
三是叶宝印种痘。清末三明大田医生叶宝印来泉州行医,店与洪潮和择日馆毗邻。古代天花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可以通过种痘预防,春夏之季,叶宝印医馆的种痘业务繁忙。
四是炎尝药丸。炎尝号药店位于桂坛巷北侧的东边巷,旧时婴儿感染破伤风后,一般医生难以医治,炎尝号专售祖传药丸,十分有效。
五是保婴堂疳糕。保婴堂原在桂坛宫附近,有疳糕专治小儿疳积,店主的堂弟探得配方,在附近开一家保善堂,两家竞争引发纠纷,有了“保婴堂,保善堂,打到如痴狂”的民谣。
六是角车店。位于桂坛巷北侧的西边巷。
七是林拔萃古董。位于桂坛巷口南侧,专营古董,林氏有古怪脾气,顾客只能看,不许摸,价钱当面讲,出门不退货。
此外,桂坛巷黄门埕晖阿制作的南音嗳仔嘴,物美价廉,但由于量大价低,被称为“半邪”。东边巷柯世德消膏,药效甚佳,售价太低,不能入邪。
桂坛巷36号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老范志
老范志大厝地处闹市,在车水马龙的九一路后,已安静留存数百年时光。(王柏峰 摄影)
老范志大厝东侧大厝门前还留有黄门埕1号的旧门牌。
桂坛巷36号的老范志大厝是泉州古城内规模数一数二的大宅院,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12.52亩,现尚存约7000平方米,南北向105米,东西向63米。后门开在桂坛巷,前门是一条名为黄门埕的古巷。这里原有一家林氏,官至给事黄门侍郎,于是有了黄门埕的名字。老范志大厝已有两三百年历史,由三座三开间五进大厝组成,中间有两条防火巷,两侧有护厝,共百余间房屋,是研究清代闽南出砖入石皇宫起古厝群的重要实物资料,1998年被列为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
老范志大厝的防火巷也有巷名:范志巷。(王柏峰 摄影)
出砖入石的防火巷内,保留几扇精美的砖雕窗户。
据老范志神粬第八代传人陈建国介绍,爷爷吴清銮当年到台湾定居,他随奶奶改姓陈。据家族长辈回忆,以前老范志大厝范围很大,大厝前原有巨型大石埕,用于晾晒神粬。九一街改造时,已建为沿街店面。大石埕东侧曾是有楼阁亭榭的私家园林,西侧是唱南音的娱乐场所,如今都盖起了大楼。
老范志吴家的祖先吴亦飞,清代晋江三十一都霞梧村人(属今晋江市青阳),生于清康熙年间,中秀才后弃文从医。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在泉州城内通天宫口开设“承志”药店,后迁至桂坛开店,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药店改名“范志”。他研制出的有疏风解表,治疗感冒等奇效的神粬,很快便成为民间的抢手货。
乾隆廿二年( 1757年),打锡街考棚有一位京城来的考官,水土不服生病,遍请泉州城内名医无效,最后以“范志万应神粬”治愈,即携带回京,后献给皇家,名扬全国。
据吴家老辈人回忆,老范志神粬在清朝时曾获朝廷皇室褒奖,并有圣旨一份,有一块“恩褒奖凭”的牌匾悬挂于祖厅门前,可惜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大霞浯宗亲会现场考证,如今准备重塑牌匾放置原位。
乾隆卅七年(1772年),吴家在现址建造大宅,后人称“老范志大厝”。如今大厝祖厅还有祖上留下来的家训:“范以轨道,志在春秋”,说的是吴家后人要规矩做人,在历史上留下良好的名声。
1954年公私合营期间,“老范志神粬药铺”与“开元秋水轩药庄”“泉州新中制药社”等3家私营企业合并成泉州制药厂。老范志大厝也一度成为泉州制药厂的员工宿舍。
公私合营后的老范志神粬,以吴宅门前的一口六角井注册为古井商标,如今这口古井已被填平。
陈建国说,吴家还有几样美食颇具影响力。吴亦飞发现用芒果蘸酱油可以去湿热,还有芒果磨汁加海藻做成芒果爽,可以用来润肺止咳,这些吃法如今广为流传。由于大家族内子弟众多,在美食方面颇具匠心,吴家曾有一种白色“房舍龟”,与永春金黄色的“榜舍龟”不同,味道独特,常有周边群众前来购买。
陈建国在古井中取水。
陈建国说,以前由于家中制药,大厝中有十余口水井,如今已大多被填平。大厝西侧的一口圆形古井,井水至今清澈见底。
桂坛巷49号
泉州五中:九易校名的百年名校
上世纪70年代的泉州五中校门与如今的泉州五中校门。(泉州五中/供图)
桂坛巷49号是百年名校泉州第五中学,据泉州五中校友总会介绍,清末福建在省内八府中各创办一座新式公立中学。1902年,泉州府官立中学堂在新府口创办,这是泉州五中前身,也是泉州地区第一所公立中学校。1912年更名为泉州中学校,迁至打锡街泉州府贡院。抗战期间曾迁至德化孔庙,1946年,抗战胜利后迁回原址。1957年迁至桂坛巷伯府埕。
伯府埕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的府第所在地,因郑芝龙被封南安伯,因此这里被称为伯府埕。伯府埕的西边小巷称为西边巷,东边小巷称为东边巷。
在120多年的历史中,泉州五中九易校名、四迁其址,如今已经发展成三部五区的著名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遍布全球。如今泉州五中校友总会有13个分会,五中学子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
泉州五中早期发展时间线
1902年9月 - 1911年12月
福建省泉州府官立中学堂 新府口
1912年 - 1916年
福建省泉州中学校 打锡街泉州府贡院
1917年 - 1928年
福建省立第十一中学 打锡街泉州府贡院
1928年 - 1942年
福建省立晋江初级中学 1938年-1942年迁德化孔庙
1942年9月 - 1952年8月
福建省立晋江中学 1946年迁回打锡街泉州府贡院
1952年9月 - 1955年8月
福建省立第十一中学 打锡街泉州府贡院
1955年9月 - 1958年8月
泉州第五中学 1957年迁桂坛巷伯府埕
1958年9月 - 1969年9月
福建省泉州高级中学 桂坛巷伯府埕
1969年9月 - 1971年1月
向阳中学 桂坛巷伯府埕
1971年1月 至今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 桂坛巷伯府埕
上世纪70年代的桂坛校区鸟瞰图与现在的桂坛校区鸟瞰图。(泉州五中/供图)
泉州五中学生的体育运动叠罗汉和泉州五中早期的女学生。(泉州五中/供图)
上世纪50年代五中校门。(泉州五中/供图)
1958年-1969年间,泉州五中(当时的泉州高级中学)校门。(泉州五中/供图)
1958年-1969年间,泉州五中(当时的泉州高级中学)校园。(泉州五中/供图)
上世纪70年代五中校门。(泉州五中/供图)
桂坛巷拾遗
以前古城八卦沟流经桂坛巷、凤池巷,因此有了登仙桥、凤池等地名。八卦沟南侧曾有池塘、水稻田,在城市发展中,水系逐渐消失,桂坛巷泉州五中附近的这口池塘保留下来。
黄门土地庙
桂坛巷南侧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原名土地巷,因泉州古城名为“土地巷”的巷名太多,后来各自更名以示区别,这条土地巷命名为黄门土地巷。巷内有一座黄门土地庙,坐北朝南,始建未详,1982年重修,面积8平方米,四根拜亭石柱是原桂坛宫的遗物。原祀福德正神(土地公),今主祀保生大帝,附祀土地公。
桂坛宫
桂坛巷西口南侧有一条小巷,通往桂坛境的境庙桂坛宫。桂坛宫始建未详,后被拆除,2000年复建,面积8平方米,坐东向西,祀保生大帝。
桂坛巷还是一条小吃美食巷,这里有价廉物美的芋头饼、寿司、鸡肉串、碎肉拌面等,不少市民和游客慕名而来,几十米长队一直排到南俊路。
策划 ▏许志荣
编辑 ▏杨莹 洪燕如
文图 ▏王了
视频▏苏维斯 陈晓坤
配音▏吴晶晶
注: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泉州五中、陈建国、王泉英、林振雄、郭思明等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来源: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