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鲤城区东观西台巷,东接羊公巷,西抵大郎巷,因巷内有一座东观西台吴氏合族大宗祠而得名。宗祠原是明万历进士吴龙徵三座官式宅邸的中间一座,吴龙徵曾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侍读东观;后任监察御史,执法西台,宅邸前有“东观西台”匾额,因此这座建筑有了“东观西台”的雅称。
巷遇档案
泉州鲤城区东观西台巷,东接羊公巷,西抵大郎巷,因巷内有一座东观西台吴氏合族大宗祠而得名。宗祠原是明万历进士吴龙徵三座官式宅邸的中间一座,吴龙徵曾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侍读东观;后任监察御史,执法西台,宅邸前有“东观西台”匾额,因此这座建筑有了“东观西台”的雅称。
东观西台巷示意图。(陈慧芬/制图)
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
东观西台巷在旧时位于古城南隅大门铺南岳境。据东观西台吴氏后人、我国著名戏剧家吴捷秋在文章中回忆,东观西台门前曾有吴厝埕,东观西台在始建时,在吴厝埕东南边开辟一口吴厝池,1957年被征购后填建延安小学(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前身之一)。吴厝池与吴厝埕之间建有一座神龛,内供三块珍贵石刻,为吴家传世之物,被称为“池公池妈”,后被宗教石刻研究家吴文良考证为婆罗门教遗物,列入《泉州宗教石刻》。如今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南侧有一条小巷,仍名吴厝埕,留下了明代吴氏宅邸的印记。
涂门街头,“东观西台”四个字十分醒目。
明代的东观西台,有三座大厝、两条防火巷、吴厝埕、吴厝池的园林景观,可谓蔚为壮观,如今的东观西台规模不足最初的三分之一,但涂门街旁四个“东观西台”的大字和精美的古厝,让东观西台成为泉州古城地标式建筑之一。
东观西台1号:
这里有“百鸟朝凤”的传说
东观西台吴氏合族大宗祠的第三落。
据吴氏合族大宗祠管委会副秘书长吴富复介绍,东观西台吴氏入泉的始祖昌生公(讳彦博),元至元年间(1336—1340)来泉州定居,后人敏元公(讳逊)在明洪武年间中举,成为东观西台吴氏的一世祖。东观西台吴氏的四世祖吴毅斋从晋江仓边迁居泉州府城南岳境,也就是如今东观西台的位置。
东观西台吴氏六世祖吴龙徵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及第,任监察御史时,修葺祖宇,扩建为四进五开间宅三大座,花园、池亭一所,自大郎巷、奏魁巷(今羊公巷)至富埕后。宅门上有吴龙徵立的匾额“东观西台”,从此,这片建筑群被为“东观西台”。
传说建宅时有堪舆家分析,三座宅第的中间一座是凤身,旁边两座是凤翼,加上周围有一百间小屋,形成“百鸟朝凤”之势,后来江夏侯周德兴在东观西台北侧开辟了一条祖师巷,状如鸟铳,并建一座祖师公宫,祖师公宫香火不断,点燃鸟铳,破了“百鸟朝凤穴”。周德兴是明初人物,比吴龙徵生活的时代早了约200年,这个传说经不起推敲,却作为有趣的谈资流传下来。
到了清道光年间,东观西台的东西两座大宅被变卖,剩下中间的一座四进五开间古大厝、门前石埕,吴厝池和西侧的部分宅基地。
在清末闽南械斗的影响下,泉州吴氏为保全族人,准备建一座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五邑共奉的大宗祠,东观西台吴氏后人吴朝铨(1836-1887)无偿捐出东观西台的前三落,用来兴建大宗祠,大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族人就着“东观西台”原结构的木石材料,将前三进重新落架再造。后一落则全部保留明代建筑仅施以维修,沿用旧称“东观西台”,亦即吴龙徵故居。
大宗祠1992年被列为泉州市级文保单位,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级文保单位。
福建最后的状元在此祭祖
大宗祠内有状元吴鲁撰写的碑文。
大宗祠内有三块古碑,分别出自吴氏后人状元吴鲁、进士吴桂生、举人吴拱震之手。
大宗祠建至第四年时,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晋江钱头的吴鲁(1845—1912)殿试状元及第,当时在东观西台基础上改建的吴氏合族大宗祠还未完工,消息传来,泉郡吴氏一族振奋不已,在大宗祠前竖起状元旗杆。吴鲁是福建省最后一位状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衣锦还乡时,来到合族大宗祠祭祖,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正月,吴鲁为大宗祠撰写《温陵吴氏合族祠堂记》碑文,后来在大宗祠内勒石纪念,记载了大宗祠建成的经过。
此外,大宗祠内还有两块古碑,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举人吴拱震撰写的《温陵吴氏大宗祠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进士吴桂生撰文、吴拱震书墨的《东观西台族史与吴氏大宗祠》。当年也正是以吴拱震、吴桂生等宗长为首的泉州吴氏族人,与其他吴氏族人商议后,创立了吴氏合族大宗祠。
大宗祠内元末明初的古井。
2000年,在大宗祠修缮过程中,发现了一口元末明初的六角石构古井,井深8.5米,井水清冽。同时还发现了元末明初制的黄釉碗、明成化年间的青花行鹿碗、明万历年间的青花婴戏碗等文物,均有破损,经泉州博物馆鉴定并收藏。
2022年管委会为取得优异高考成绩的吴氏后人颁奖。
吴富复介绍,吴氏历代名人辈出,近现代名人就有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菲律宾“船王”吴身谋等等,目前大宗祠管委会会长为吴端雅,历届管委会坚守大宗祠建立初衷,不仅为族人谋福利,还为社会献爱心,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吴龙徵旧宅:
这里走出著名戏剧家吴捷秋
第四落大厅门前有“父子兄弟科第”的匾额,记载着吴龙徵与其子吴逢翔、吴嘉生的科举成就。
清末吴朝铨捐出吴宅前三落建合族大宗祠后,仅保留第四落居住,大门开在西侧,门上有“东观西台”的匾额,院内南侧墙壁嵌有“乡贤吴龙徵公旧宅”的石匾。
与前三落繁复精美的清代建筑不同,走进第四落,可以明显感受到明代建筑简约大气的美感。据吴龙徵后人吴河清介绍,这是典型的闽南宋明时期五开间建筑,虽然经过改建,但梁柱斗拱、花窗等均保留下来。厅前的大砛石在明代从城南由八卦沟运来,保存至今。整座建筑古朴典雅,与大宗祠建筑风格截然不同。
典雅的东观西台第四落。
东观西台吴氏第十六世裔孙、著名戏剧家吴捷秋(1920-2008)在这里出生。吴捷秋是古老梨园戏艺术创新、发展的先驱者、奠基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泉州梨园戏曲导演、创作和研究工作,执导的梨园戏名剧《陈三五娘》,将梨园戏从草台搬到舞台,展现出泉州南戏的艺术魅力。1990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导演职称,著有《梨园与梨园戏析论》《梨园戏艺术史论》等专业书籍。《梨园戏艺术史论》对“宋元南戏活化石”的保护发展事业居功厥伟,先后获得泉州市和福建省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是公认的中国戏剧研究必读书目。
吴捷秋在戏曲编导、文艺学术、书法诗词、泉州历史文化研究等诸多方面皆有卓著的成就与贡献,许多地方可以看见他的墨宝,比如在附近的南岳境境庙南岳宫中,就可见他题写的匾额。
吴捷秋为蔡娅治、苏乌水、林红梅等梨园戏名角进行导演阐述。
中年时的吴捷秋。
第四落的北侧,吴家曾植有七八棵龙眼树,今仍保留一棵,长得葱郁壮硕。最北侧是一面照墙,外面写着 “东观西台”四个大字,面对着车水马龙的涂门街,成为街头一景。
东观西台2号:
巴金曾在这所学校讲课
建校之初的铜佛寺校址。(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供图)
东观西台2号是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这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省级教改示范校,曾经的校名“平民小学”,许多老泉州人仍印象深刻。据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校长李菁介绍,学校1918年9月由旅菲爱国华侨黄倬云与杨献津等人创办,校址在百源川池旁的铜佛寺杨氏家庙,学校宗旨是为贫苦平民子弟传授文化知识,因此取名“平民小学”,最初由杨献津任校长,黄倬云为教导主任,首开泉州平民教育的先河。
由于铜佛寺旧址狭小,1929年平民小学迁入泉州府文庙,师生们清理垃圾,修缮门窗,打造出一个宽敞幽静的读书场所。1930年增设中学部,国内许多热爱文教事业,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前来任教,如著名作家巴金,社会学家卫惠林、柳絮,外国留学生伍禅、吴郎西等,学校一时间声名鹊起。
据平民小学老校友回忆,当时小学部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府文庙正殿两侧的走廊,靠近中山路的这侧是平民小学,另一侧是民生农校(今泉州农校)。上世纪30年代,在平民小学一侧最靠近大殿的房间,就是巴金的宿舍。
平民小学在文庙的教室。(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供图)
1972年,学生们进行体操训练。(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供图)
1992年,学校民乐班在府文庙排练。(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供图)
后来平民小学数易其名,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东观西台建了新校区延安小学,1982年学校迁至东观西台巷与延安小学合并。
百年校史沿革:
平民小学1918-1948
晋江县第三完小(华侨、双忠学校并入)1949
海滨小学 1950-1951
临江中心小学 1952
第二中心小学 1953
第二学区中心小学 1954
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 1955
人民小学 1956-1981
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延安小学并入) 1982年至今
拾遗:
羊公巷还是杨公巷?
东观西台东侧的羊公巷。
东观西台东侧有一条古巷,名为“羊公巷”,羊公巷的说法来源有好几种,有的认为在泉州古城供奉“仔爷公”须放生羊公,这里是放生的地方,故名羊公巷;还有的认为这里与灶仔巷相邻,灶仔巷是宋末元初蒲寿庚府邸的厨房所在地,而羊公巷是蒲寿庚养羊的地方。
而吴捷秋在《泉州婆罗门教三石刻见知录》一文中写道,“(东观西台)东畔是奏魁巷(今称杨公巷)”。可见此巷曾以所在的南隅宽仁铺奏魁境命名,后称“杨公巷”。
据泉州民间的普度日历, “杨公巷”普度时间是农历七月十八日,此处沿用的是“杨公巷”名称。还有1922年的泉州古城地图里面,也标注为“杨公巷”。
1922年泉州古城地图中的杨公巷。
据杨氏族谱记载,杨氏先祖杨元一初居仙游,后徙居泉郡南门外廿六都芙蓉里(今晋江罗山后洋)。杨氏后人中有一位进士杨景辰(1580-1629),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家母离世后回到泉州守孝,将家眷移居泉州府第,府第正位于此处,因此这条巷被命名为杨公巷。
东观西台航拍图
东观西台巷长度不足百米,门牌只有个位数,而其历史故事、遗存史迹、古今名人的“含金量”之高,足可媲美其他古城名巷。除了文史内容,这条小巷的社区文化同样丰富,据涂门社区书记林静介绍,涂门社区党委携手泉州第二中心小学党支部开展过“献礼二十大,童心永向党”迎“七一”活动,与东观西台公益服务中心党支部联办过“翰墨丹青寄情怀,红色经典忆党史”活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让这条古巷充满时代气息。
策划 ▏许志荣
统筹 ▏杨莹
文图 ▏王了
视频 ▏点创传媒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海滨街道、涂门社区、林静、吴富复、吴航航、吴河清、吴晓雄、李菁、陈嘉瑜、杨茂盛等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责任编辑: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