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在肃清门外。旧为州民黄守恭园地。唐·垂拱二年(686年),守恭梦僧欲化其地为寺,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耳。”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即舍为寺,建大悲阁及正殿。初名白莲应瑞道场,后名莲花寺。因时有紫云盖地之瑞,又名紫云寺。 长寿(692—694年)中,改名‘兴教’;神龙(705—707年)中,改名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勅天下佛寺皆名开元,遂改今额。”
五代·闽国时,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父子笃信佛教,于开元寺西北创支院。王延彬大修功德,大兴土木,为外地来泉之高僧在开元寺建造清吟院、清凉舍、浴室院、泗洲院、法兴院、法华院、罗汉阁、千佛院、金自院。天复元年,又创净外白衣院、上方院。此外,还创建兹恩院、天佑院、建法院和报劬律院,延请僧人居之。
历五代至宋,更创支院百区。开元寺范围南临西街通衢,北至大寺后,东至台魁巷,西至孝感巷。各支院共存于开元寺,但不相统属,各宗派也共存于开元寺。如熙宁年间(1068—1077年),云门宗有评禅师主支院栖隐禅院;元丰年间(1078—1085年),本州资寿院云门宗捷禅师法嗣可遵禅师主尊胜院;建炎年间(1127—1130年),敦照律师居支院观主院,并按《南山戒坛图经》建甘露戒坛;淳熙年间(1174—1189年),净土宗僧了性及其徒守净创支院极乐院。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宣政院功德使司武灵刘鉴义言于伯颜平章奏将支院120院合为一大寺,元世祖忽必烈赐额开元万寿禅寺。其时开元寺的范围已经定型,东至台魁巷,西至孝感巷,南临通衢,北至大寺后,一直延续到现在。其后40年中,禅风远播,衲子竞集,寺僧达千人之多,“食常万指”,是泉州开元寺最鼎盛的时期。元末天下纷乱,寺亦荒废。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廷有旨,选派曹洞宗名僧正映住持泉州开元寺,正映开堂演法,众志翕然,竖法堂,重构甘露戒坛,百废俱修。
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开元寺出现“禅风不竟,云散四方,丛林规则,日就陵夷”,住持“主席久虚”。寺产被豪右强占,“由是寺之不能保故域者,十之七八矣”。
明朝中后期,倭患日炽,泉州首当其冲。明军云屯泉州,驻军佛寺。后因随军火药匠、兵器匠急需工场,开元寺、承天寺遂为“硝冶二匠”的工场,“百灶云屯,烬土山积”。每逢佛诞节日,地方官员来寺顶礼,也只好“侧足伛偻灶下尘土旁,苟且终事”。在防倭的理由下,寺僧和地方官员对此随意进占佛寺的行为无可奈何。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泉州开元寺僧通楫、通全与里人陈实、赵用赞等人,请求云南副使黄文炳(黄守恭裔孙)出面,呈报观察使杨乾铭,要求从寺中驱出军匠及其眷属。杨乾铭“毅然独断”,下令尽驱逐之。此后50年,由地方官和寺僧发起多次重修,开元寺得以保存。但比起唐、五代的120支院规模,“仅存十一于千百之间而已”。
明·崇祯十年(1637年),大参曾樱、总兵郑芝龙重建开元寺大雄宝殿,殿柱悉易以石,立柱94根。开元寺开始复苏。寺僧广轮,董建开元寺大殿廊庑露台,并三至江南,拜请藏经数万本贮之。戒坛寺有藏经由此始。
现存仅有原规模的十分之一、二,面积百余亩(7.8万平方米),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