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慈儿院在开元寺西塔下桑莲古树一带,创办于1925年,由佛教界著名的转道、转物和尚和当时全国佛教会主席圆瑛法师以慈幼为宗旨创办的一所学校,为全国唯一的一所佛教界开办的小学。首任董事长吴桂生,院长叶青眼。为办经费和学生的衣物多由旅居新加坡、马六甲等地的校董事发动海外华侨捐赠的。
慈儿院所收的学生多数是泉州及邻县的孤儿和失去父亲(或母亲)的苦男孩,少数是外省的流浪儿和被警察抓获解送教养的小扒手,还有一些自费送院教养富家子弟。因此,学生年龄差别大,同一班级的学生有的相差十多岁。
慈儿院有独特的教育教养制度。学生全部住宿,膳食由学校提供。穿衣按不同对象分别处理,有家可归的由家庭负责,无家可归和生活无依的由学校发给,但每个学生都有一套童子军制服,平时编号置于服装室架上,供外出时穿用。课程设置与一般小学相同,但附设宗教色彩的课目;每天早晚各设一节念佛会,每月农历廿六日要参加开元寺方丈主持的僧俗“勤佛日”。教育实施双轨制,多数学生参加全日制学习,部分无家可归、生活无依的孤儿实行半工半读,半天上课,半天到院办的技术班学缝纫、瓷绘、裱褙、编竹藤、木工、园艺等,使孤儿们既学文化又学技术,掌握一种技艺,离校后能独立谋生。同时制定严厉的院规,以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还有严格的生活管理制度,设养务主任一人,专司管理之责。用餐时8人一席,设桌长一人;每间宿舍设有舍长,培养学生自治能力。
慈儿院领导重视选聘学识渊博、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因为慈儿院教师的待遇比一般小学优厚,所以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交易,如叶在甲、吴邦雄、林雪等,竞相求聘任教。大名鼎鼎的艺术大师弘一法师也常到院作艺术辅导。因而,当年慈儿院的教学质量比较高,深受群众好评。
[资料链接] 1941年开元慈儿院改名为开元儿童教养院,1979年改名为开教小学。1948~1971年伍泽旭先生接任院长(1979年后改任名誉校长、董事长),曾把他在泉安汽车运输公司任副董事长的每月津贴悉数捐给学校作经费,将亲人在新门街后的土地捐出作校产,还积极向华侨捐款建教学大楼。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