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区水门巷内的市舶司遗址,是昔日泉州(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海上交通贸易繁荣昌盛的产物。 


  宋元时期,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实行了开放、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海外贸易。泉州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海外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泉州港被誉为“世界最大之港”,威名远播,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北宋仁宗皇年间(1049~1053年),泉州全境“生齿无虑五十万”;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泉州辖区内居住户20万户,人口100多万,城内人口超过10万,被列为上州,与长沙、汴京(开封)、京兆府(西安)、杭州、南昌、卢陵、福州并列为全国八大州府。泉州与海外31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北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经户部尚书李常向朝廷建议获准,在泉州增置市舶司,负责管理来往于海外的船舶、通商贸易、征税和接待外国商人等事务。 


  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后,十分重视发展社会经济,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理宗淳年间(1241~1252年),泉州的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辖区内居住户有25万户,人口增至130多万,府城人口约20万,升为望州。海外贸易更加发达。据《诸蕃记》记载,当时泉州与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进出口货物也比北宋时期多。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南宋朝廷撤销两浙提举市舶司,泉州市舶司成为南宋两大市舶司之一。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泉州市舶税年收入在80万缗以上(笔者注:一千文为一贯,六贯为一缗),约占南宋年财政收入的五十分之一左右。泉州港成为举足轻重的东方大港。 


  元代,元朝政府出于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对泉州港非常重视,除了多次改变、升格泉州的行政建置外,仍沿袭宋代舶政旧制,于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泉州(以及庆元、上海、澉浦)设置市舶提举司;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入盐运司,第二年恢复。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撤销全国市舶司。仁宗延元年(1314年)恢复设置,在南宋经营的基础上,实行比前朝更加优惠的政策,竭力发展海外贸易,社会经济与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据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当时的泉州港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当时的政府曾经以泉州作为我国海外交通计算航程的起点,出口的大宗货物有丝绸绢缎、瓷器、茶叶、铜铁制品等;进口货物有各色香料、胡椒、宝石、珍珠、象牙、犀角等等。这个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与社会经济达到了鼎盛时期。 


  明代,市舶管理体制沿袭元代旧制,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设置泉州市舶司,但是其职能与前朝已有不同,政府衙门的作用加强了,经营对外贸易的职能逐渐削弱。至洪武四年明朝政府下了“禁海令”,撤销福建(泉州)及广州、明州(宁波)市舶司。不久再恢复设置泉州市舶司,但是限定“只通琉求(今日本冲绳)”。宪宗成化八年(另一说是成化十年),泉州市舶司被移置到了福州,结束了其辉煌的历史篇章,前后历时385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