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海庵即北宋的宝林院,在泉州南门厂口街后山、泉州大桥北侧、今南门聚宝街以南,原搬运小学旧校。1998年公布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诸蕃志·天竺国》云,北宋雍熙间(984—987年),天竺僧人罗护那航海到泉州,从后渚港登岸。其德行高超,泉州胡贾争向他慷解义囊。他一物不私,集中起来,“买隙地建佛刹于泉之城南,今宝林院是也”。这是外国僧人在泉州建的唯一的佛教寺院。
1991年《重修泉州宝海庵碑记》载,寺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明崇祯年间被洪水冲倒,清顺治年间(1644-1621年)鼓山僧莲西重建,改名为宝海庵。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晋江人黄觐光(现石狮市永宁镇梅林村人,黄克瓒的曾孙,官至中部令)重修,光绪七年(1881年)再修。1989 —1991年又修。
庵坐东朝西,分三进,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第一进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有廊,1991年的重修碑记竖于廊之东部。大殿曰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悬山式,祀释迦、药师、弥陀,均新塑。殿内保存着一尊辉绿岩石佛,高0.71米,头已断,可接。近代新铸一口大铜钟,高0.85米。后殿系1984年重修,祀观音,均新塑 ;其中有尊送子观音抱的孩童是旧时物。
原庵后有放生池,后被填没,现有清光绪三十二年刻的“宝海庵放生池”碑立于庵之南侧大桥下。 (据泉州历史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