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慈济宫:慈善火种传承千年
地址:鲤城区中山南路605号

花桥慈济宫大门上方是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所书“真人所居”的石匾

花桥慈济宫大殿
距市区涂门街与中山路南的交叉口不远,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宫庙,供奉着保生大帝吴真人。
不少老泉州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家里的孩童有个头疼脑热的常会来这里求诊寻药。这里有经过配方精制埋入地下15年以上的传统特效药“金汁”,还有珍贵的“犀角”粉末,对贫苦百姓“不分贵贱,不取分文”。花桥慈济宫自宋以来已拥有近千年历史,近日新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张瑞图书法吓退火神
“花桥”是泉州鲤城的一地名,传说吴真人在此悬壶行医,济世惠民,泉州民众以“保生”的实际感其大德,真人羽化后,其门徒即泉州民众在此圣迹之地建庙,焚香朝拜,花桥亭便成为奉祀吴真人的原始宫庙。
花桥慈济宫建在泉州府城闹市中心,建筑的琉璃瓦屋面,在其周围建筑群中显得光辉夺目。
步入有着一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花桥亭,抬眼望见宫大门上方的石匾,上面镌刻的正是明代大书法家泉州人张瑞图所书“真人所居”四字,熠熠生辉。
据说,清末曾经在花桥慈济宫周围的四条街发生火灾,附近房屋全被烧毁,惟独花桥慈济宫安然无恙。虔信者说是“花桥公显灵,火神不敢侵犯”,另一说是“张瑞图(号二水)水神的笔迹吓退火神”。经过多年历代整修重建,我们依然能看到保留完好的石匾字迹。
吴真人在泉悬壶济世
宋朝时吴真人来泉悬壶济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当时泉州城疫病流行,吴真人两次带门徒前来,夜以继日救治患者。吴真人悬壶于花桥亭,或穿街走巷,或前往农村,不辞劳苦,门徒随其左右,贫者分文不取,救人无数,有口皆碑。
吴真人的门徒弟子带动广大善信,献药、施药,直到有组织地施药、赠药,以至各项慈善活动,继承和弘扬真人德术双馨的精神,成为花桥慈济宫的优良传统。
坚持一百多年赠药义诊
清光绪四年,泉州后城黄抟扶与进士吴桂生、黄懋烈发起首创“泉郡施药局”,开始花桥慈济宫善举事业,较之所谓“世界第一”成立于1896年的英国伦敦“组织慈善救济抑制行乞协会”还早18年,后更名为“花桥善举公所”、“花桥赠药义诊所”。
现花慈济桥宫大殿的后落为赠药义诊大楼,一楼为赠药处。一百多年来,花桥赠药义诊所不仅赠药,灾年还济粮、赠寒衣。现在,平均每年为离退休干部、职工、城乡贫民和下岗职工、外来工诊病赠药2万-3万人次,给弱势群体送去深情关爱。历代担任花桥赠药义诊所董事会董事长的人都是德高望重的社会贤达,现任董事长、泉州市区民间信仰研究会副会长黄德鹏称赞他们是“自甘淡薄、自行俭约、自愿奉献”之人。
泉州花桥宫蜚声海内外,无数名人墨客造访后留下墨宝。一个自发的民间慈善机构,能够历经百年沧桑仍旧风采依然,这是花桥精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延续,也是民间慈善事业“献出一片爱,人间真情在”的生动诉说。
□张盛悦 吴泽华/文 林晓思/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