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家瑜 何振良
吴夲,字华基,号云仲,生于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979年4月14日),卒于宋景祐三年五月初二日(1036年5月29日)。根据专家考证,吴夲祖籍安溪感德石门,“至其父吴通历9世,吴通因避乱隐居于银同(今同安)。”(1)因此,吴夲出生于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今属漳州龙海市),长期在距家乡三公里的漳州海澄青礁岐山龙湫坑畔结茅为舍(今属厦门市),采药、制药,不幸在上山采药时跌落悬崖逝世,时年58岁。由于吴夲刻苦学医,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其影响不仅在生前,而且在死后加以神化,逐渐形成吴夲精神。从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精浅看法。
一 吴夲精神
据《泉州府志》、《鲤城区志》等资料载:“真人诞生在一个贫寒的劳动人民家庭,父亲吴通业渔,母亲黄氏玉华耕田,真人童年随父下海捕鱼为业,后因父亲身患恶疾乏钱疗治而终,母亲忧劳过度相继病故。”(2)孤苦零丁的吴夲,在童年时期,家庭遭此巨大的变故,悲愤至极,亲身体会到穷人少衣缺食,无钱治病的痛苦,使他萌发了立志学医、普救苍生的坚强信念。具体表现在:
(一) 刻苦学医
吴夲为了实现其素志,逐渐认识到:“医术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之至理。要实现“济世救人”的宏愿,就要有高超的医术,而高超医术的获得,必须刻苦钻研祖国遗传下来的医学宝库,并博采众方,精益求精。本着这一精神,他遍访各地名医宿儒,搜求单方、秘方、验方,虚心向土医、药农、渔民、农民、樵夫、手工业者求教,穷搜博采,披星戴月,远涉深山旷野。这种虚心求教、学而不倦的精神,为历代世人所传颂。
据有关史籍记载:有一次闽南一带腮腺炎流行,患者死难不计其数,吴夲面临,急在心头,但无药可治,束手无策。在无意中听说有一染坊工人也患染此病,不慎跌入染缸中,可是不几日腮腺炎却无形消肿。吴夲据此认真试验、观察,总结出青靛是医治腮腺炎的特效药,患者只要将青靛涂于肿处,不日即消。从此,可使患者起死回生,不再担心死神的光临。因此,就有“青粉能治腮腺炎,全凭良医慧人心。”对吴夲发现医治腮腺炎药物,对群众救死扶伤的精神高度颂扬。
(二) 医术高超
正因吴夲刻苦学医,因而深得丹药、针炙、气功奥秘。能知人身气血流行经络穴位,擅长针炙之术,医治病人,使气流通,并施以汤药或敷以草药。临症“按病投药,如矢破的,或吸气嘘水,以饮病者……是以病者、疡者、疒离 疸者,扶舁携持,无日不交踵其门。”“虽极沉痼奇形,无不立效。”(3)因此远近人们无不奉之为“神医”。
吴夲为实现其素志,回到故乡后,就选择岐山东呜岭这一盛产中草药的地方,结茅为舍于龙湫坑畔,并亲自凿井取泉(今丹井药泉,圣迹犹存),每日上山采药,利用龙湫坑天然岩石,凿成捣药石臼(即吴真人药臼,古迹犹存),长年累月,采药炼丹,不辞辛苦。
据传,吴夲在行医途中,曾遇一少年被强盗砍倒路旁,胫骨折断,人命垂危。见此惨状,恻隐之心顿起,遂毅然将鲜血淋漓的少年背回茅舍,为之接合断骨,内服外敷,精心治疗和护理,终于把少年从死亡线上拯救过来。相传宋天圣九年(1031年),宋仁宗母后患乳疾,经太医久治无效,遂出皇榜求医。真人得悉,自忖丹药能治乳疾,遂赴京揭榜应试,经皇帝御示,依照宫规,采用“丝线过脉”,确认“此病可望治愈”,便施针炙,“铜针刺背,丹药内服“,草药敷贴,经数日调治,太后乳疾果然痊愈。仁宗龙颜大悦,欲留真人为宫中太医,真人坚辞不受,决意回乡继续为民众解除疾苦。
(三) 医德高尚
吴夲为扶伤、为救世,对患者“无问贵贱,悉为视疗,人人皆获所欲去”。“神以医名天下,而不取人钱。”备受群众的拥护,“远近咸以为神。”(4)他不顾自身安危,带领徒弟,深入疫区,施医送药,拯救黎民,为了抢救病人,攀山采药、制药。
宋明道二年(1033年),漳泉地区瘟疫流行,百姓死亡相继,田园荒废,到处呈现一遍凄凉惨景,而当时医家均视瘟疫为畏途。吴夲以仁爱救人、赤诚济世之心,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带领徒弟深入到疫区,跋涉于漳州的崇山峻岭,奔波于泉州村野,施以丹药,拯救黎民无数,因而医德名振天下。
在其年老之时,仍是穿草鞋,爬山岭,戴斗笠,顶炎日,奔走乡里,为民治病,在一次出诊途中,为了制药拯民,采药时不幸坠落悬崖而献身。
从吴夲短暂的一生,可以深深得到启发的是:
(一)吴夲因父母家贫,缺医少药而中年病死,立志学医。经过勤学苦练,虚心求教,远涉深山旷野,搜求民间单方、秘方,经过十多年努力,已达医术精湛。在此基础上,边实践、边创新。因此,被世人目为“神医”。这告诉我们,不管那一门科学,如要学有所成,都要像吴夲那样“勤学苦练,虚心求教”,边实践、边创新。
(二)吴夲有了高超医术,即回报社会。“以济人救物为念,而义不取人一钱。”(5)亲自凿井取泉,炼丹、采药,日夜奔波,不顾自身安危,为人治病,救人无数。为了采药救人,最后献出自己生命。吴真人一生为人民的崇高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
(三)吴夲对待患者,尽责尽力。每日诊视患者,盈门塞巷,但他“所药治者,概不责酬。”行医几十年,却“家无数亩之蓄”。这种无私奉献的高尚医德,仍是今人效法的楷模。
二 花桥慈济宫
花桥地处泉州市区的中山大街中段,原是商旅云集之地,紧靠唐故城外沿一条小河,由西向东流。这条河可能是初期城沿的护城河,后因城区逐渐扩大,此河便成为市中心的八卦沟。此河早时架木为桥,后易以石,桥上有壇(后人谐音为亭),东涂二关内外诸花担,结市于此,故名花桥壇。
宋元时期,花桥是泉州府治最为热闹的中心。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名医吴夲生前常在花桥壇(亭)悬壶济世。史载:宋明道元年(1032年),泉州旱,“闹粮荒,真人运粮来接济。”明道二年(1033年),“泉州疫病大流行,疫区人亡田荒,惨状触目惊心,真人再赴泉州救治,驻足在重疫区,悬壶于花桥壇(亭),或穿街走巷,或前往农村,不辞劳苦,门徒随其左右,日夜抢救病人,贫者分文不取,救人无数,真是感人肺腑,有口皆碑。翌年,泉州疫情戢止。”(6)
吴夲在泉行医,曾治愈许多疑难病症。据《泉州探古录》记述,东门外有一姓陈的患者,浑身骨痛,无法行走,久治无效,已是奄奄一息,经真人精心医治,不久恢复健康。
经泉州知名绅士的诚恳请求,真人为拯民于灾疾之中,即在诊余之间,物色门徒,以传其技,广救生民。“真人传徒非常用心,所有门徒都有独特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可得其真传者首推邓姑娘(南安霞美人),后来修成正果,尊为邓仙姑。同期间还有一名少年姓刘,泉州河市人,因随祖父上山砍柴,不慎跌落深坑,生命垂危,幸被真人发现救活。康复后,祖孙前来向真人叩谢,恳求真人收授学医,立誓终生济世为民。真人见少年长跪不起,态度诚恳,便决定收留。少年是年14岁,跟真人到青礁精心学医,到20多岁回泉州,在河市一带行医,做梦都想到生命来自真人的医德医术,决心济世为民,回报真人。”(7)
真人在授徒时采用医理和实物、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当传授采药、制药方法时,真人“先后带领门徒上清源山、双髻山、紫帽山,以至安(溪)永(春)德(化)一带,传授门徒辨认药物的方法,在漫山遍野的植物中,识别药物的形态名称和药性、药理,提醒门徒采药要掌握季节和方法,选择药物含有效成份最多的时期,以及根、茎、叶、花的不同情况进行采集。对于各种药物的制作、贮存、应用等都作认真细致的传授”。(8)“上清源山采药,运用虎乳泉水渗制,取得特殊的功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捉到一只形似白鹭的飞鸟,观察在鸟的头上有三枝带有颜色的长毛,传授门徒鉴别此鸟能飞过黄河三门峡,用此鸟骨精制入药,功效奇特。医治东门陈姓的骨病,就是采用此药。”(9)
宋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日,真人登文圃山龙池岩采药,不幸跌落悬崖殉难。泉州门徒弟子为悼念真人的恩德,遂以真人在泉州施医驻足处花桥壇(亭)肖像供奉,香火报德。
南宋绍兴(1131-1162年)中期,宋高宗赵构下诏立庙,泉州各届人士广集财力,在花桥壇(亭)原址,小河两边建造一座“花桥公庙”,坐西朝东,河水从庙底贯穿而过,与青礁、白礁成为最早三大祖宫之一。到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为花桥宫赐名“慈济”,故花桥宫又名慈济宫。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为该庙题写了“真人所居”的匾额悬于庙前,尽管历代皇帝对真人加了不少封号,但泉州人仍以其圣迹之地称他为花桥公。宫内有副对联,正恰当反映了真人在花桥一带的作为:“当日悬壶地尊慈济,群生思德庙立花桥”。
花桥宫建成后,吴真人的门徒弟子带动广大善信,弘扬吴夲德术双馨精神,继续采药,制药、施药、施医、赠药、捐资或献身义务,以至于各项善信活动。当时,首倡者应是吴夲所收河市的那个14岁门徒,听到“真人羽化后,他痛苦万分,主动在花桥壇(亭)奉祀真人,并带动信众献药,全心投入施药、施医及传徒,为花桥慈善事业贡献终生。”(10)这种相沿承袭,从不间断,长期成为花桥宫的优良传统。
花桥慈济宫一建成,真人的门徒弟子为继承“吴夲精神”,带动广大善信自发到庙中献药,由庙祝(即看宫人)施赠给患者,消息广为流传,赠药、捐资、医生义诊与讨药治病者越来越多,这种济世济人精神历经800多年,还不间断发展。为了更好发扬“吴夲精神”,清光绪四年(1878年),泉州缙绅商家倡议在花桥宫内设“泉郡施药局”,以后改为“善举公所”,百多年来由泉州社会上知名人士董其事,成为泉州民间公益事业的主要活动地点,以弘扬吴夲生前的业医济世,扶危救灾的崇高精神。具体做法是:
(一) 采药、制药
近千年来,泉州人按照真人认真细致的传授,“广泛进行自采、自种、自制和自行运用,可以少花钱治好病,甚至不花钱也治好病。”(11)
按照吴夲留下的药方,而且部分药物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留传下来的传统特效药有:
医治高热的“金汁”:是选用健壮男子的大便和药物配制后,(严格限定在每年“冬至”后方能配制,并精细过滤),装入瓮中密封,埋入地下15年以上的传统特效药,根据病情适当赠送,解放初期曾出口过。
专治跌打内伤的“大七厘”:配制麝香、牛黄、藏红花等主要药物(这三味贵重药现市场配制的,都是采用代用品),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一帖见效。
专治腮腺炎:青靛配米醋。
专治下消:地骨露。
专治泡疹(俗称“飞蛇”):雄黄配米醋。
专治湿疹:湿疹露。
专治暑热、感冒、咳嗽:银花露、莲藕露、桑菊露、荷叶露、桑批露等。
还有普济消毒散、风湿散、皮肤膏等传统配方特效药。
(二) 捐资、赠药
花桥慈济宫为弘扬吴真人慈心济世救人精神,长期坚持举办慈善事业,每年都要付出巨大的医药费用。承蒙海内外各界热心善信鼎力支持,源源不断捐款、捐药,得以世代蝉联,普惠患者。
(三)义诊
不少名老中西医,为弘扬“吴夲精神”,发挥余热,献身义务为民众施医,不仅在花桥宫坐堂义诊,还每年组织一、二次到边远的农村、山区下乡,为残疾患者送医、送药、送爱心。
(四)扩大慈善事业
花桥宫还举办了许多善事,如大米平粜、赈济灾民、发给贫民度岁钱米、赠送棉衣、赠贫民丧家棺木和现金、奉茶、特殊济急等等。
综上可看,吴夲生前从立志学医,到刻苦钻研,搜求单秘方,成为当时名医。为济世救民,他终日采药、制药,为民治病。殉难后人民怀念他,他的献身为民业绩,成为“吴夲精神”,后来逐渐发展到“神化”,历代统治者也加上了不少封号,民间也出现了不少吴夲传说。
泉州花桥慈济宫是吴夲施医、制药、救治瘟疫、授徒所在地。吴夲殉难后,泉州门徒弟子和受救治的民众,为悼念吴夲的恩德,从肖像供奉到建宫奉祀,他们不忘“吴夲精神”,970年来一直继承吴夲采药、制药、义诊、传授门徒精神,成为长期以来泉州人主要慈善机构-花桥宫。在最艰难的文化大革命浩劫中,大殿被占用为工厂,花桥宫人还在后落一幢破旧不堪的“风动楼”里继续奉献,保证患者有求必应。因此可说“吴夲精神”在泉州是深入人心,行之已久而不衰。
注释:
(1)《延陵黄龙江吴史谱史纪略・吴真人谱系纪略》
(2)转引《民间信仰吴真人・真人学医济世为民》,见《泉州花桥慈济宫》。
(3)、(4)乾隆《海澄县志》卷22《艺文志》庄夏《慈济宫碑》。
(5)《同安县志》。
(6)、(7)、(9)、(10)《民间信仰吴夲・真人在泉州行医授徒》,见《泉州花桥慈济宫》
(8)、(11)《赠药义诊・草药》,见《泉州花桥慈济宫》。
(作者单位:张家瑜:泉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何振良: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