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的过往,用门牌的斑驳,来说。
谁的心里,都装满了委屈。时间是,街巷是,我是。可能你也觉得委屈。
时间,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刀。
会通巷,西街肃清门遗址广场旁的一条小巷子,古时巷名“仕曹巷”。
此巷得名有个说法。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已经成为“梯航万国”的东方大港,海外商人远涉重洋来泉州从事商贸活动。西街会通巷南端一带有一官方设置的市曹(闽南语音译),商贾大多云集于此,衣摊鞋店、菜市客栈、名点小吃、说唱讲古、卖卜解梦、茶馆酒肆比比皆是。南宋时一外省人来此开的“龙家”木梳店远近闻名,有“泉州的木梳、福州的虱篦”之誉。由于商人会聚此地通商,故称会通巷。又有一说,认为此巷南北走向,与东西走向的通政巷会合,故名。
早时,也称呼为汇通巷。意为交通汇合的地方。
此巷作为昔日市井云集之地,蕴藏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景观。巷子原有数座牌坊:巷口有唐代牌坊会通坊,巷中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为旌表孝子韦起宗与其母节妇蔡氏而立的“母节子孝楼”,以及为清都察院佥都御史、浙江巡抚蔡仕舢侧室陶氏所立的节义坊……然而,今均已无处寻觅。
唐末开闽三王为加强防御,在古城内建一小城即“子城”。子城有东、西、南、北四个门,西门即今西街肃清门,肃清门楼下旧有奉祀广平尊王的会通宫。以前会通巷口有一口“会通井”,石栏上镌刻“宋元祐戊辰重修,绍兴甲戌再修”,井之由来已久,后因建宫被掩埋,现已不存。
与会通巷仅一广场之隔的濠沟墘,位于肃清门遗址广场另一侧。两条巷子间的那排民居,门牌号相互交错,难以辨认。老泉州人对濠沟墘更熟悉的,或许是新中国成立前那条著名的濠沟,以及仙姑桥(又称放生桥)。再往前追溯至宋代,濠沟墘内曾有一座由泉州太守真德秀所建的真济亭(即今真济宫),内奉祀太乙仙姑。
由于城市的变迁和人事的兴衰,两条巷子里的历史遗存大部分已不复存在,但关于它们的传说和深入人心的民间故事至今依然广为流传。
萧清门广场南面的那栋大厝。红砖掩映。
我很爱这个城市的错综复杂。
说实话,这是绕街走巷里,第一户我遇见过的基督教的家庭。
昔日的繁华,只留下座座的古大厝为证据。剩下的很多故事,遗迹,都嘛找寻不着。而逛街的SCHEDULE都嘛一时兴起。只是为了一座红瓦的大厝,只是为了遇见一口水井,却也不敢滥用各样的头衔来为自己得到想知道的信息。
或许,历史,是过去。现在的我们,不过是打扰而已。
但,还好的是,泉州的西街,泉州的历史,都还经得起打扰。
只是,斯人已逝。我只能这么说而已。
参考资料:网络
文字整理:思亚
故事分享:阳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