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宅故居有故事,故事传扬久了就成了传说。祖闾苏乃名人苏颂后裔的发祥地,又因名人的题匾益显名气。位于旧鲤城区涂门街燕支巷与大郎巷内的这一片苏氏祖闾建筑群,至元代末年,其始祖所遗房屋尚有50间之多。其中包括花园、菜园、荔枝宅五所。以燕支苏氏宗祠为中心,左有水尾宫、双忠庙,是本族供奉的护境主神。右边有“苏氏祖闾”大隘门。前面有“鸿禧”牌坊,后面还有石敢当。沿街一侧连排七间店面,连大郎巷的乡贤祠及龙眼宅、旷地等,占地几达上万平方米。
这一族衍故事的开头,是他们追踪溯源的名人祖宗苏颂。公元1020年生于泉州同安芦山堂一书香门第的苏颂,是进士苏绅的儿子。他幼承家训,勤读深研,精通经史百家,博学多才,学问涉图纬、阴阳、五行、星历、山经、本草等等。庆历二年(1042年),22岁的苏颂考中进士,从地方官做起,直至吏部尚书(组织部长),直至入阁拜相。现在看来,官当大小对他来说反而是小事一桩,让他闻名于世的,是他制作的“水运仪象台”,是近代星象演示的先驱,又是古代首座天文钟。他还著有《新仪象法要》-书加以图解。公元1057年,苏颂组织人增补药物学著作《开宝本草》,又接着著《图经本草》一书于其后,时在公元1062年,此书对后世药物学考订有很大帮助。
除了在地方官任上治河治水、赈灾救民外,他在杭州知府任上,曾引凤凰山水入杭城成自来水,这也是他官声卓著的主要治绩。入朝为史官,苏颂敢于坚持原则,三次拒绝草拟任命太子李定的诏书,铁骨铮铮。神宗年间,派系党争不断,苏颂始终洁身自好,不参加党争,不入派系,唯天象、药学等科学研究是重。其才能、品德为时人所庸服。
苏颂故居在同安县城西北隅永丰乡,占地1700平方米,名“芦山堂”,是其远祖所居,后渐变为入闽苏氏一族的雅号。苏颂祠堂建于孔庙西南侧,为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任同安主簿时所建。
泉州祖闾苏最值得显耀的,是朱晦翁为苏颂所撰的那副对联,“存小心与宋千古,知大义惟公一人”,概括了苏颂一生高贵的德操品行,及唯恭唯谨、勤恳踏实的为人作风。
祖闾苏最值得传扬名城的、除了故事传说,就数那些楹联题匾了。在原胭脂巷与苏家出入的巷道口,有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隘门一座,双向屋顶,大门楣上悬挂着“苏氏祖闾”四个大字的木额匾书,是明万历年间永春进士颜廷榘为苏氏十世孙懋祺、懋祉兄弟书写的。至公元1642年、即崇祯十五年,十一世胤祖、胤佳兄弟将隘门翻新,重置木匠,并在隘门牌匾前购置石狮一对,以示威严。
历代苏氏后人以读书为务,清白为荣。因而,祖居中所存楹联多为读书有成就的后裔子孙传戒后学的佳对。如“气节孤旌凌汉雪,文章大笔起唐风”,溯风苏武,赞誉其祖苏颂二次使辽、三次陪辽使时所透析出的民族气节。虽然下联有些夸张,但也不是空穴来风,胡扯吹牛。而“十九叶传宗,芦山谪派;五百年故宅,桐郡旧家”,既追根溯源,又以百年望族自矜。“鼻祖西真祗托迹,耳孙昭代有传人”,扯出其族与阿拉伯人千丝万缕的联系来。“微言世守遵儿说,谭训家传式祖贻”,对儿孙的敦敦教诲,透析出其世可风。
祖闾苏另一处值得夸矜处,在第二座燕支苏宗祠号“绥成堂”里。始建于明朝嘉靖八年,即公元1529年的这座宗祠,有水井三口,年代越久远,越具神秘色彩。其中两口,一口打上来的是胭脂色的水,置放在祖祠厅中长案桌下;另一口井,人站在井边,能照出红色的光影来。而祠堂口另一口井,己毁60多年,民间传闻,胭脂巷得名原因,就在于这口井,用它打上来的水做胭脂,色泽艳丽,不油不腻,染后光彩照人,视觉效果一流。因宋元时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八方四夷外国朋友交往频繁,特别是阿拉伯人聚居于附近的棋盘园一带,家属众多,脂粉需求量大,故祖闾苏一带成贩卖胭脂的重要场所。苏氏族谱有载,某年某月十九日,这口井烟气氤氲,自辰至午,验之其他二口井则无此现象。2003年7月27日,苏氏后人淘井,至五米多深的时候,井中再现紫气氤氲异象,自辰至午方止,与清朝道光年间的那次祥异景象相类似,这井掩盖几百年,2003年重修祖祠时方发掘重现,六角形石壁,井深7米,井底又有小井,深0.58米,井边设南北地沟以灰、红古砖砌就,以排雨水及余沥。
难怪苏氏十八世孙苏大山,在其1916年所写的《除夕》诗中有感而发,“嗜好真教与俗殊,不将吉语写桃符。未应春到吾家少,磨蝎年年犯姓苏。”道出苏氏一族及古屋与其他泉郡石宅特异的地方来。
祖闾苏现存四座古大厝,皆座东北朝西南,面宽约60米,进深52米,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苏大山所居的第一座苏氏祖厝,25号“红兰馆”,望文生义地去理解它,兴许是屋主人嗜好兰花,且其中最最偏爱开红花的名贵兰种。这座大厝是四古厝中的“旗舰”主厝,规模最大,占地810平方米,呈明代建筑风格,前有照壁、石埕,红色封砖,与出砖入石面壁相映成趣。大厝分上中下三落,但奇怪的是大门设在房屋的右边,这种格式在讲究中庸之道,效仿皇宫式建筑的闽南较为少见,从中可以看出,建筑期间,屋主人或受堪舆山家的影响,有意而为之。这古厝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天井金鱼池中有一太湖石竖就的石笔,高1.6米,有点象古人的生殖崇拜物,而氏后人称其坐拥兰花丛中,是“花神”,有护佑苏氏一族繁衍兴盛、文运亨通的神奇功效。木结构的大厅,原悬挂着曾任福建省省长的萨镇冰亲书的“蓄德裕陵”大匾,惜毁于文革。后落一天井、一厅、二大房、一花园。花园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有凉亭名“晚翠”,为主人弹琴赋诗处。
祖闾苏22号是四大古厝中的第三座,建筑样式与25号相似,但规模略小。其传奇处也在厝中的那口古井。井壁朝南一边有上中下三扇小门,每扇门有一人多高,一米宽。据传第二扇门里面放着一尊金观音。而从第三扇门走进去,可以一直走到新桥溪。因此,这一口井的水从来就没有干过。平时水位就保持在第一道门的中间。井水抽干后,三扇小门都可以看到,但至今没人敢下去探个究竟,因此也一直成为一道揪动几代人心的大谜。也许,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井就是保护苏氏一族的避难所,或者是其避难时的遁逃暗道。
第四座古厝堂号“五瑞堂”,原有龙眼宅直延到大郎巷,现已毁坏大半,仅留部分房屋,连同“五瑞”的那道谜面。
二十多代的繁衍荣衰,自第二代开始的孙枝外迁,瓜瓞绵延,苏氏祖间,族裔外传至同安、安溪、惠安、晋江和台湾等地,清末民初,更移居印尼、马来亚、菲律宾等南洋诸国,甚而美、加、欧等地。叶落归根,历朝历代寻根者不断。元末明初外迁至晋江东石、洛江河市,及本城登贤铺、同斋苏、江南前店的苏氏一族,至解放初,凡家中男子结婚,还有到祖祠“启公”拜祖缘的。
祖闾苏,祖闾不疏!
这恐怕也是他们的祖宗呕心沥血建筑这一宏崇祖祠的初衷吧?!
(泉州学博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