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中号称曾有九十九条古巷。在历史变迁中留存下来的古巷,像是这座城市的血脉和根系,永远搏动着历史的心音,萌发着新的生机。日前在泉州采访时,记者发现西街的南侧有一条名为“旧馆驿”的巷子,长约200米,巷口立着文物保护碑刻。
在古代,驿馆有点类似现在的招待所或者宾馆,供传递公文以及往来的官员下榻。传递信息者,可以在这里喝口茶、换换马。唐代的驿馆系统已经非常发达了,数量众多。高效的驿馆运作,能够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据悉,南宋宝庆初年,这条巷子的西侧为泉州行衙所在地。元代时期,巷内设有一座专供过往官员或信使更换马匹的馆舍,故名馆驿。明代,馆驿迁往西街头北侧(今影剧院附近)的“驿内巷”。在清代,此巷属万厚铺古榕里,时人讹称为“牛仔驿”。
徜徉在旧驿馆,抬眼是绿树冲天,随风摇曳;前看是泉州特有的人力三轮车,车夫背景佝偻,折射岁月沉淀痕迹。记者发现,旧馆驿巷明显比泉州大多数古巷要宽阔些,又因为其是曾经的泉郡大家云集之地,不论是笔触飞扬大气的楹联,还是气度不凡的门厅宅第,都使得它有一种傲然立于泉州古巷之林的气象。巷中历史积淀丰富,文物史迹众多,有水陆寺、天室池、南外宗正司、元代驿站、明代染织房;有明嘉靖间御史汪旦、户部侍郎庄国桢府第;有清道光间翰林龚维琳胞弟举人龚维琨、刑部主事王海文、清嘉庆间进士杨滨海故居、清末状元吴鲁的读书处;还有汪氏宗祠以及一些近代著名的民居。
(记者 占婷 见习记者 杨金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