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通政”,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关于“政通人和”的美好期许。其实,社区内的通政巷才是通政社区得名的真正原因。
通政巷名的由来,与泉州老城区其他古色古香的巷子一样,颇值得说道一番。
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505年),南京通政使张苗乞休归。张苗祖上为河南人,于宋仁宗八年(公元1030年)入闽,后迁居同安金门青屿。由于历史原因,张苗不愿回原籍同安金门,而是选择在郡城置地建第,与蔡清、顾美诸名流组织“逸乐会”。张苗府第所在巷子遂称“通政巷”。如今,张苗府第遗址早已湮灭,但通政巷巷名沿用至今。
在通政社区,还有一座塔不能不提,那就是古泉州城的中心——城心塔。它与泉州另一位名人“万提督”的后人们,亦有着200多年的缘分。
井亭巷69号的院子,是城心塔的“家”。居住于此的,是泉州有名的“万提督”的后人。扳起手指算起来,世代长居此地的“万提督”后人们,守护这座塔已有200多年。
以塔为心 与城门等距
城心塔又名定心塔。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定心塔,在万厚铺郡城之中,明万历年间造,清乾隆十四年重修。
城心塔为楼阁式,五层五檐,下有塔座,平面呈八角形,高约4.5米。塔身由红砖砌筑,外涂白灰,顶部装以红陶罐叠成而涂上白灰的葫芦刹。
1983年1月,城心塔被定为泉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6月,泉州市人民政府竖立保护碑。
城心塔从其意义上来说,是古代泉州城之中心标志,其性质则是风水塔。
出生于此的万老伯说,城心塔就是指南针上的那个中心点,以城心塔为圆心,向古代泉州城的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涂门、水门、新门走去,除了水门稍近之外,塔与其他六门的距离大致相等。
解放战争 藏过地下党
万老伯与塔生活了一辈子,他指着塔座上的石刻文字告诉记者,“万历”说的是塔建造的时间,“乾隆”说的是塔重修的时间。
“你看,塔座这一侧有‘阿弥陀佛’几个字,这还是一座佛教塔。”顺着万老伯手指的方向,记者逐一辨认着刻于塔座的那些久远的文字。
万老伯还记得,父亲在世时告诉过他,自己在解放战争时,曾为地下党员提供庇护之所,为躲避国民党的追捕,地下党员们就曾藏在塔底下。
万老伯记得,过去的井亭巷69号院子范围比现在大,如今院墙外面的位置,在他小时候曾有一个小小的“塔堂亭”,就在城心塔边,祀“塔堂宫”。亭子被毁后,万家人在遗址种上了含笑花。
井亭巷得名于一“井”一“亭”,井说的是巷子里的那口玉泉井,亭子就是那座已消失几十年的“塔堂亭”。
人保护塔 塔也护着人
居住于此的魏阿姨说,那些与城心塔一样古老的故事,她知道的并不多,但是婆婆万老太太在世时对城心塔的保护,她记忆犹新。
魏阿姨的娘家离井亭巷不远,儿时,她也曾跟伙伴们在城心塔下嬉闹,却不承想,会跟这塔结下缘分,“如果不是婆婆的坚持,也许城心塔早已不复存在”。在文物保护意识薄弱的年代,万老太太关紧院门,保住了城心塔的安全,而她一发现城心塔有砖土剥落,就会立刻使用新砖填补破洞。
“婆婆说,她相信,人保护塔,塔也保护着居住于此的人。”魏阿姨说。
··
小狗救美
赶跑抢劫者
与城心塔生活久了,生活在这儿的小动物仿佛也有了灵性。
万老太太的外孙女高小姐记得,她小时候,外婆家曾养过一条沙皮狗,小狗力气特别大,家人带它出去散步时,常常被它拉着跑,渐渐地,大家也就不遛这只力大无比的小狗了。
可就是这只“大力士”沙皮狗,却曾做下一桩“英犬救美”的事儿。
“那天凌晨三四点,邻居家几个美眉夜里回到住处,遇上了抢劫的。女孩们大呼小叫的声音惊动了我们家小狗,小狗竟然挣脱了铁链,从门底下钻出去,冲着抢劫者大叫,把抢劫者吓跑了。”高小姐说,小狗的叫声惊醒了她的家人,大伙儿出门后才发现,原本拴在家里的沙皮狗正在门外“救美”。
■相关链接
与城心塔朝夕相处的井亭巷69号居民们祖上的“万提督”又是何许人也?
史料记载,万正色初以黄姓从军有功,授职屯磁、阳田。他于康熙十八年条陈《闽人习海上事状》,提出海、陆军布防和配合作战的建议,得到皇帝的赞赏,特旨加太子少保衔,调任福建水师总兵,继而升水师提督。传说万正色胸前有七颗痣,声如洪钟,他为官时,主持重修洛阳桥、开八卦沟、建晋江会馆,乡里人对其无不称赞有加。
泉州东门外万厝埕就是“万提督”万正色的宅第。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