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龙船,古称“竞渡”,又名赛龙舟,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的水上体育娱乐活动,由多人坐在形状如蛟龙的长舟上集体划桨,多船相互竞赛。竞渡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仪式,是祭仪中具有宗教性、又有娱乐性的活动。后来逐渐成为端午节楚国人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而兴起的一项重要活动,由传统的祭祀仪式演变为竞渡之戏。《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竞渡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传衍,延续至今。
明清时期,舟人竞渡在泉州府、晋江、惠安、南安等沿海一带也相当流行。据清乾隆《泉州府志》第十册,卷之二十至二十一•风俗篇中记载:“端阳,龙舟竞渡,黄克晦﹙明﹚诗:乍采芙蓉制水衣,蒲觞复傍钓鱼矶。歌边百桨浮空转,镜里双龙夹浪飞。倚槕中流风澹荡,同桡极浦雨霏微。为承清宴耽佳赏,自怪猖狂醉不归”。诗中描写了古时泉州龙船竞渡别具一格的热闹气氛及壮观情景。
鲤城区浮桥地处晋江下游南岸,宋代就已是泉州新门外著名的集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街市,石笋桥﹙即浮桥﹚为宋代十大名桥之一。桥的两岸分别是浮桥街、黄甲街是两个知名的港口街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浮桥水域一定有扒龙船习俗。笋江扒龙船,不但有娱乐性,而且还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的祭仪活动。在赛龙船前,浮桥龙船队必需举行请龙、祭神等一些民俗仪式。据至今还健在,现年104岁的浮桥龙船队笫二代传人黄大头(生于1913年)回忆:每逢扒龙船结束要将船收藏好,待来年比赛时再抬出来。来年扒龙船前把船抬出叫“请龙”,请龙仪式十分隆重,在龙船前设香案,香案摆上三牲四果等供品,由长者带领众龙舟队员,上香、祭拜、三鞠躬。礼毕,给龙船进行修整、上漆,龙头重新上色等。请龙时村里要设宴请客,请戏班来搭台唱戏,热闹非凡。
到了农历五月初一,龙船队要举行“献江”,献江就是由龙船队员抬着修复一新的龙船沿江边巡行。从浮桥出发,途经霞洲、东浦、南门、后山、内港、金山、伍堡、西门港、乌墩等乡、村。沿途各乡、村要扛出境铺大旗迎接,设香案,供三牲四果,上香、燃烧金纸、放鞭炮迎送。天黑返回溪后和黄甲街。请龙、祭神等一系列活动,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民俗,并演绎成独特的龙船文化。
浮桥溪畔居住着打鱼的水上人家,造船业也随之兴旺。清末民初,浮桥溪后刘德民、黄角街周来发不仅是造船业内高手,而且还善于制造龙船,龙船制作技艺远近闻名,龙船赛的参赛龙船均出自他们的手艺。龙船竞渡,第一必需具备有适合竞渡的水域;第二该地日常生活中要有使用船的人们。
据黄大头回忆:民国初年每逢端午节,浮桥溪后龙船队和黄甲街龙船队五月初五一定要展开竟赛。浮桥龙舟赛,一是赛划船竟技,二是比龙船的制作技艺。浮桥参赛龙船由溪后造船坊刘德民制作,黄角街参赛龙船由黄角街造船业周来发制造龙舟,两船下水后,伴着欢快热烈的锣鼓声在浮桥水域上竞渡:“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从小在浮桥溪畔长大的黄大头、猫智兄弟俩、刘亚堵、番薯、摇鼓等人,当年均为一帮11、12岁的小孩,每逢浮桥有赛龙船,就会在龙船赛的水域区边嬉水,受到龙船赛那种热烈场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喜欢上了扒龙船。黄大头说:我父亲黄礼斧,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是笋江上扒龙船的一把好手,当年看到我们几个小孩喜欢上扒龙船,就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握浆,如何开划,如何使劲等技术要领。在父亲的指导下,我们几个小孩很快就掌握了划桨的基本动作要领,从而加入了龙舟队,经历了年复一年的比赛段炼,划船技艺日臻成熟。以黄大头、猫智兄弟俩、刘亚堵、番薯、摇鼓为代表的一批人成为浮桥街、黄甲街第二代龙船人,而黄大头则是至今唯一还健在的第二代龙船传承人,他见证了笋江扒龙船的百年经历。
上世纪五十年代,笋江龙船队新老交替,以林首长、欧阳鑫、周来发等第三代传承人继承。六十年代中后期,因文化大革命,端午节扒龙船作为封建迷信活动遭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笋江龙船队恢复活动,此时,第三代传承人年事已高,由周天明、区胜利、区秋水等一帮中青年人接班,成为第四代传承人,笋江龙船队重新投入训练并参加赛龙舟活动。
1984年,国家体委决定将龙舟赛列为体育比赛项目,这对笋江龙船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笋江龙船队在周天明的带领下,加强训练,迎接比赛。笋江龙船队吸收了王友强、林文海、林智通等第五代传承人加入,实力大增。
1991年8月泉州市体育局指派笋江龙船队25人,代表泉州市参加在莆田蚶江举行的“妈祖杯”海峡两岸龙舟邀请赛。按组委会规定,本邀请赛未决名次。经历了海峡两岸龙舟邀请赛的笋江龙船队在训练中增进了团队精神。吴端欣、刘浩淼、吴贵彬等第六代传人的加盟为笋江龙船队增添了活力。
1997年10月,笋江龙船队25人,代表泉州市应邀参加在洛江马甲仰恩湖举行的“福建省龙舟锦标赛”。荣获800米项目第五名。
2000年10月周天明、吴贵彬、王友强受邀为万安开发区龙舟队训练,以教练的身份带队参加洛江区“国庆杯”龙舟赛,万安开发区龙舟队荣获该项赛事第三名。
2015年夏天,王友强、刘浩淼牵头筹备成立了“泉州市鲤城区龙舟文化促进会”,设有协会公章和对公公共账户户头,专人负责财政支出。他们积极组织浮桥社区张汉思、张汉超、魏少伟、魏锦杰、欧阳章渠、欧阳章达等大批年轻人加入,传授他们扒龙船端午习俗和划龙船技艺,为“笋江扒龙船习俗”得到更好地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2016年端午前夕,王友强、刘浩淼牵头组织举办了鲤城区首届“笋江扒龙船习俗”巡境踩街活动,得到周边10个社区民俗队伍的大力支持,踩街活动空前壮观;端午节当天在笋江组织扒龙船活动,重新恢复了古泉州端午期间的巡境、敬船、祭江、答岸、竞渡等传统民俗,使中断了80年的“笋江扒龙船习俗”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该民俗活动受到了泉州市文化民俗专家的一致肯定和群众的普遍赞誉,端午期间被泉州地面各新闻主流媒体、网站、微博等反复报道(播出、刊载)近30次。
目前,促进会拥有印有“浮桥龙舟队”设计图标的民俗队服(含头巾、腰带等服饰)36套,巡境踩街木轿、令旗、五方旗等1套,录制保存有笋江扒龙船习俗龙船调,“培生牌”12人座国际比赛小龙舟2艘(含龙头、龙尾、船桨、鼓、舵等配套设施),250平方米的龙舟陆上训练基地1处,举重卧推训练器材2副(含150公斤杠铃片)。2016年5月,促进会参加2016年首届海丝侨青“端午龙舟赛”,从24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第一名。2016年6月,在百信御江帝景第二届园林龙舟争霸赛中,促进会新老会员分别以“浮桥队”和“笋江队”报名参加,包揽冠亚军。
笋江扒龙船作为一项水上运动,不仅经历了纪念性、竞技性和功利性三种基本形态,更体现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最为重要的是它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又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