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文化中,手扑(拳术)在武术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在武术界,向来视手扑(拳术)为十八般武艺的基础,习武之人必掌握的功夫。我国拳术流派繁多,有一种拳法,叫做“花拳”,花拳原名叫“快拳”,为清代雍正年间在江浙一带传授的汉族拳种,是少林古拳法中的稀有拳种,属少林派系,就是一种以拳术为主的拳种,目前在福建泉州十分流行。国际五祖拳联谊总会主席周焜民先生在泉州南少林文存一书(统一书号为lsbn962-475-851-4)答记者问中这样说:“南少林体系拳种众多,1983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时,发现泉州地区武术多达28种,包括太祖拳、罗汉拳、达尊拳、行者拳、鹤拳(以上五拳合为一门,即五祖拳),少林花拳、纵跳花拳、虎拳、龙拳、蛇拳、鹰爪拳、扁担拳、铁线拳、狗拳、龙尊拳、玄女拳、五枚花拳等。因为泉州少林寺,习惯上统称南少林拳。”书中,周焜民先生谈到的少林花拳就是目前在福建十分流行的稀有拳种——少林花拳。

泉州的南少林寺,原名为“镇国东禅少林寺”,据清•嘉庆年间,晋江东石学者蔡永蒹抄本《西山杂志》(清嘉庆十五年,即公元1810年孟春)转引唐《闽中记》(作者许稷,唐高宗时人)云:“唐龙朔元年(661年)以前,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和尚,受命率领高足月空法师及众武僧入闽中,到泉州平倭立功,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闽僧武派之始焉,其后泉州武风盛行”。北宋•刘昌言,字禹谟(南安人942-999)诗云:“智空武击法闽中,王氏附梁毁此宫。遗迹清源兴国建,泉南到处少林风”(兴国即宋•太宗太平兴国年号,公元976-983年)。又据明万历年间泉州人俞大猷于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十方禅院外竖的碑文《新建十方禅林碑》和临别赠写《少林寺僧学成予剑法告归》诗云:“神机阅武再相逢,临别叮咛意思浓;剑诀有经当熟玩,遇蛟龙处斩蛟龙”。以及《诗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等,可进一步论证:泉州少林寺与嵩山少林寺结有深缘,泉州少林花拳、永春鹤拳与嵩山少林拳,三家拳法、拳理属同宗同源。

《体育文史》编辑部珍藏着一部《花拳总讲法》手抄本,该抄本于乾隆肆拾伍年由京陵甘凤池谱。甘凤池,清康熙、雍正年间的著名人物,金陵人氏,擅长武术,精拳脚和剑法。《花拳总讲法》全文四个基本内容,概括性地论述“花拳”的功理、功法:“停快得宜,进退得法,架势得稳,转身得静,起落得速,起腿得停,上身得力,出拳得平,着身得紧,敬拳得入胁,满身得力,杀气得生,旋风得势”。

2011年6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福建武术拳械录》(ISBN:978750094作者:林荫生)一书将“泉州少林花拳”编入该书的第十七章。综上所述,可进一步地论证了少林花拳的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武术的传播靠的是口传身授,少林花拳早年在民间经直传、再传,于各地广泛传播。少林花拳在泉州最早见于清末民初,由浙江浙东人周苍玉、周润玉兄弟传入,周苍玉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周润玉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人年幼体弱多病,为了健身自卫,母亲周氏从小就教他们习武。周苍玉的外公是浙东一带的武林高手,武功深造绝伦。周氏少年随父亲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周苍玉、周润玉边读私塾边受庭训,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二人武艺日日长进,并熟读“四诗五经”,练就了一身文武功夫,花拳更是兄弟二人的擅长。在长期的习武和花拳的传授中,周苍玉受《易经》、《易传•系辞》的启发,重新编撰了在民间流传己久的手抄本《花拳经》,以口诀的形式记述了花拳的理论,从此《花拳经》成为后人学习花拳必读的一本的古谱。

清末民初,周氏带着周苍玉、周润玉来闽在泉州北门外落脚,兄弟二人应邀在顶埔村学府路一家私塾当教师,以教书为生,课余时间设武馆练习花拳。周苍玉、周润玉二人成为泉州少林花拳的开山祖师。

林朝泰生于1916年5月,家住泉州西街钟楼边(原开元卫生院所在地),以经商为生;圆明,泉州开元寺和尚,早期在泉州打城戏班当教头。二人爱好武功,喜结交习武之人,经常寻访名师习武,得知少林花拳师祖周苍玉、周润玉在顶埔村传授花拳,慕名前往拜师学艺,林朝泰身材中等且精悍,天生就有习武的悟性,经过一番试炼后,周苍玉便收其为徒。花拳的特点是“不动如山,其徐如林,动如雷霆,其疾如风,难知如阴,其功如火”。操拳时要求动作舒展,快慢相间,节奏鲜明,形神兼备,力足劲整,刚柔相济。在周苍玉的点拨下,林朝泰很快就心领神会,在众多的习拳徒弟中,备受周苍玉的关注,成为爱徒,并毫无保留地把拳法一一传授给林朝泰,花拳技艺得到了师父的真传。

民国二十年初,周苍玉把凝聚着一生的心血的《花拳经》托付为林朝泰所传,林朝泰把《花拳经》视如宝贝,小心翼翼地收藏。《花拳经》经多人翻阅,年久破损比较严重,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林朝泰耗费一番心血,重新抄录了《花拳经》,并配上封面,落款:“《花拳经》林朝泰藏谱,民国二十五年”。自得到师父所传的拳法古谱后,林朝泰在操拳理论境界上得到升华,拳术造诣深邃,他一边经商一边习武,为了花拳得以传承,林朝泰在西街开设武馆传授花拳技艺。

郑连来,生于1919年9月,家住泉州西街裴巷88号,少年时在浮桥挖角街竹下一家米行当学徒,每天干着扛大米的体力活。林朝泰因经商与米行常有业务往来,一次偶然与郑连来相遇,见郑连来身材高大威猛,是个习武之人。林朝泰眼光独到,言之凿凿,断言郑连来日后定能成才。于是便邀他到自已的武馆习武,是年郑连来已而立之年。习武之人一般都是从小练起,郑连来心里有点犹豫,但自幼好武的欲念终于使郑连来正式步入习武之途。行三叩九拜大礼之后,从此不论三伏或三九,每日晨昏操练,勤习不辍,打下扎实的基本功。郑连来果然不辜负恩师的期盼,花拳技艺进步很快,深得师父喜爱,更加悉心传授。几年后,郑连来从同门师兄弟郭愚等五人中脱颖而出。花拳“出手似百花顿开,使人眼花缭乱。拳法精于内而神于外,手法在进攻防守中运用争、长、滚、转、封打互用巧打连环,硬打硬要至刚至柔,首尾相启左右逢源,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水火风无孔而不入,开合得当动静相间,劲活力整紧凑贯穿,势势相承灵活多变”。郑连来极佳的身体素质和悟性在花拳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操拳中对套路有独特见解。师父倾囊相授,弟子专心致志,花拳的技艺日见高深,成为林朝泰的嫡传弟子。

为练就一身好功夫,全面提高武术技艺,郑连来在随林朝泰学习花拳的同时打破习武中的门派观念,四处寻访名师登门学艺。当得知泉州涂门街人曾金卜(1906-1983年)是《太祖拳》名师何春先的高徒,即前往拜师学习艺。太祖拳声势逼人、形势勇猛、气势磅礴、技势刚猛、阳刚威逼、该拳法虽然也属少林一脉,但与花拳的轻柔飘逸形成了反差,太祖拳使郑连来受益匪浅。

五十年代初,泉州承天寺来了一位叫瑞玺的和尚,此人为河北沧州人氏,属称看果师,早年给一军阀当保镖,后革面洗心出家来到闽,在泉州承天寺。瑞玺和尚自幼习武,身手矫健,武功不凡,擅长北派拳械。郑连来经友人引见上门拜访,表达了来意,便随瑞玺演练起来。郑连来从瑞玺身上学得弹腿、查拳、洪拳、炮拳及刀、枪、剑棍等北派拳械技艺,并将花拳和北派拳械融会贯通,取各家技艺之精华,征引印证,获花拳之精微奥妙,使其武术造诣益深,技击高超,成为泉州武术界大器晚成的传奇人物。

郑连来数十年如一日研习少林花拳,同时吸取各种拳法和其他门派技艺精华为我所用,内外兼修,艺精而博,功力炉火纯青,为泉州少林花拳最具代表性的第三代传承人。

1946年10月,林朝泰临终前把《花拳经》古谱交与郑连来保存,旨在把少林花拳发扬光大。

花拳短小精悍,斗室之中尺棍兵器都能操练自如,充分体现“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从此“泉州西街裴巷88号”便成为郑连来传承少林花拳的传习之地。郑连来有三个儿子,长子郑昆明(1948年6月生),次子郑昆渊渊(1950年7月生),二人分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就开始随父习武,从小耳濡目染家父操拳习武,对花拳的一招一式都了如指掌。花拳“左盘右扭犹如迎风摆旗,技手攻守恰似风吹柳絮,起落进退宛若行云流水,张弛急缓好像海潮起落”。二人在练拳走架时,舒已从人、引进落空、借力发力,准确地诠释花拳轻柔飘逸的精髓所在,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经常给二人加练私功,练得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得其花拳真传。接着,郑连来又向他们传授《罗汉拳》、《行者拳》及北派拳械等,开阔了习武的视野。

六十年代中后期,慕名前来到西街裴巷88号习武的弟子络绎不绝,郑连来虽为人豪爽,但收徒甚严,需经一番试手后方收为入门弟子,他们是:刘与寿(1948.01)、吴刘强(1949.10)、陈向明(1955.02)、陈新民(1955.05)、蒋黎尧 (1955.11)、郑昆旭(郑连来三子1960.05)、杨恩庆(1960.10) 、郑英秀(女1964.02)等习拳者甚众。花拳“出手敏捷,打不露形,粘衣即打,手到劲发,离身消劲”。郑连来要求弟子在技击运动中主要不在招式,更在劲力的处理之上,讲究用意不用力,一举动全身轻灵,着重领悟掌握神意气的运用,方能“出手敏捷,打不露形,粘衣即打,手到劲发,离身消劲”。在花拳的传授中郑连来吸取前辈的武术理念,举手投足,尽得其妙。郑连来授徒时一向注重武德,传徒授艺注重培养弟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他要求弟子习武应该以健体养德为宗旨,以信义为立身之本,进德之源,目的在于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弟子们不但从师父身上学到武艺,更是学到“重义轻利、诚信守诺”的价值取向和做人的准则。

郑连来一生对拳术勤于研习,功力深厚,技击高超,在武术理论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四处搜集散逸民间的古老拳谱有:《剑经》、《太祖拳略》、《永春白鹤拳谱》、《少林寺正龙法》、《行者大要》、《罗汉心传》及师父林朝泰传给他的《花拳经》等。分别对这些古谱注释整理并深入研究。1996年元月与长子郑昆明合著《泉州少林古拳谱注译》,该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对各种拳谱注译二十二篇,该书以《易经》、《易传•系辞》的哲学视觉,全方位对地各门派拳法进行诠释,得到国家体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1986年3月郑连来把珍藏多年的《武术古械》一书献给国家,国家体委为其颁发了证书。另外,在各类武术赛事中,郑连来也颇有建树,1989年11月海螺法参加福建省武协年会传统拳种调演中获特别奖;1991年7月,泉州武术代表团郑连来等五名团员,应日本冲绳刚柔流空手道正道馆邀请,对该馆进行友好访问,郑连来为日本同行献艺,表演了泉州少林花拳,日本同行湧川幸盛专门撰文赞益。2000年11月郑连来应邀在“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中担任武术大会评判委员。1998年1月获国家体育局武术七段(证书编号:9813700223),1990年2月担任福建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常务委员)。

长期的习武使郑连来自学了移轮正骨行医法,掌握了治伤、疗伤,接骨正位、针灸、推拿等医术,弟子们在训练中伤筋动骨、脱位,经师父医治后很快就痊愈。碰到有人求医的,随叫随到。郑连来一生行侠仗义、习武授拳行医济世,在武术界成为医武结合的典范。

泉州少林花拳的第四代传承人郑昆明、郑昆渊,随父习武已有五十多年,花拳技艺得到家父耳提面命的传授,武功精进、武艺精深、冠绝侪辈。上世纪七十年代郑昆明到三明地区清流县工作,把花拳技艺也传衍到三明、清流、大田等地。而郑昆渊在泉州尽心竭力的研修磨练拳艺,致力于花拳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工作。

如今,历进沧桑的西街裴巷88号,因年代久远,荒废失修,已人去楼空。为了花拳的传承,郑昆渊于2005年9月在浮桥三仙坛接官亭广场和泉州市西街五夫人巷14号、设立了二个新的传承基地。同门师兄弟中的第四代传人刘与寿、吴刘强、陈向明、郑英秀、郑昆旭等随郑连来习武已近五十载,以花拳为基,领悟各异,特长各异,武艺非同一般,如今,在武坛名声久仰,花拳技艺在全国各类武术赛事中摘金夺银:2004年12月参加“泉州国际南少林武术节”开幕式,四十人花拳表演,获优秀奖;2015年6月郑英秀参加“全国传统武术大赛”荣获花拳金牌、双器械金牌。

在浮桥接官亭广场传习基地,郑昆渊、陈向明、郑英秀等同门师兄弟对弟子言传心授,精心培养新一代。刘志雄、潘峰疑、陈雪榕、洪俊聪、黄程辉、陈灵烨、林泽芸、王芷涵、郑君豪、庄依诺等专心习武,为少林花拳第五代传承人,使泉州少林花拳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2011年1月在同门兄弟和武林各路门派的协作下,郑昆渊发起成立了“泉州武术协会少林花拳研究委员会”(社证字第306014),研究会的成立,有利于各门派武艺互相交流,切磋技艺,取长补短,促进泉州武术的和发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