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佛像
璎珞观音
在开元寺保存的众多佛像中,有一尊印度风格的男性观世音菩萨显得与众不同。他双腿交叉盘坐,头戴华冠,冠中刻有阿弥陀佛像,面带柳曲胡须,身着印度式袈裟,胸佩法轮,身戴璎珞(即现今佛教的念珠),故称为“璎珞观音”。据说这位璎珞菩萨雕刻于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6年),“她”是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船队,从海外船运来泉州的。
飞天斗拱
这根飞天斗拱位于大雄宝殿——即紫云大殿的横梁之上。神女身间不见飘逸的缠带,皮肤略显黝黑,背生双翼。
据考证,这些飞天的形象源自于印度教中的妙音鸟。虽源于异域,却也在寺中被赋予了浓重的中国色彩:大殿中的飞天共有二十四尊,象征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其中十二尊翼如大鹏鸟,取大鹏负日之意,象征白昼,手持文房四宝;另外十二尊翼如蝙蝠,象征黑夜,手持泉州古老的南音乐器。
狮身人面像
大雄宝殿前方露台须弥座上的狮身人面像,传递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这种雕塑题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后经波斯传至印度,并最终伴随着印度教传入中国。
据考证,它们和印度风格的石柱本来都是元代婆罗门教寺内的石雕。在明初的排外风潮中,异教寺庙几乎都化作了残垣断壁,但这些石雕艺术品却避过浩劫,机缘巧合地被保存在了开元寺内,方得以流传至今。
印度教石柱
大雄宝殿又名百柱殿,大殿四周近百个中国式石柱上,浮雕着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记述的神话传说。甘尼巴与基斯那角力等传说,都被细腻刻画,栩栩如生。
宝箧印经石塔
这种石塔的原型是用于藏经和保存舍利子的印度阿育王塔。塔身的雕刻题材也多取自印度教传说,其风格与汉传佛教有着明显区别。深目高鼻的天竺高僧,獠牙怒目的阿修罗,全部出自古泉州的当地匠人之手。
这些异域神祗的形象和海外宗教的建筑元素,为什么会出现在传统的中国佛教建筑群中?
在宋元两代,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开元寺所在地——泉州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而盛极一时。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为泉州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使泉州的文化与宗教营造出多元化、国际化的胜景。十余种宗教陆续在泉州传播发展,这使得泉州一度有“宗教博物馆”的美誉。
泉州开元寺是体现这种多元宗教文化因素并存的集大成者。开元寺展现了佛教密宗的传播,全面地反映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传播的历程,见证了海丝带来的多元文化和平相处与交融的局面,对东亚、东南亚佛教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反映出当时的泉州作为对外窗口,海纳百川、胸怀包容。
开元寺的“蜈蚣”
许多游客到开元寺游览时,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开元寺内有“蜈蚣”。其实这当中也藏着一个小故事。
大雄宝殿其实为郑成功父亲所捐建,为保佑儿子出海祈福所建,当时受高僧指点,打地基时放下两条蜈蚣镇邪。
如果有人倒点水在大雄宝殿前的那个台阶上,还真的就有一条栩栩如生的蜈蚣显现,令人惊叹不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