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城南地名钩沉
(一)
黄克缵笔下的城南
余所居在泉城南门外,其乡曰龙津、曰青龙。张黄二族多聚居于此。地据溪山之胜,清源峙其北,紫帽峙其南。海潮一日再至。山光苍翠,浮于水面。居民室宇,若在蓬莱岛中,亦泉南一大观也。张氏子弟以科贡显,余家学实渊源于张。
——摘自《明末政治漩涡中的黄克缵》李国宏著
黄克缵(1550——1634年),字绍夫,号钟梅,谥襄惠,晋江梅林人。万历庚辰科(1580年)进士,历任山东巡抚、兵部尚书(两次出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加太子太傅,故泉州人称之为“黄五部”。 黄克缵出生于梅林乡(石狮市永宁镇梅林村)。七、八岁时随父学习《孟子》。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攻陷永宁卫城,黄克缵被倭寇掳掠,经伯父黄潮解救而幸免于难。从此,克缵随伯父黄潮在泉州生活。
城南铺境
浯渡铺
领南门兜至新桥、米埔、土地后,隶三十五都。
聚津铺
领浯普、聚宝、富美、后山,隶三十五都。
新溪铺
领涂门兜、御田头、乌洲社、新巷、后田、沟后、
新庵,隶三十五都。
天水淮
滨海有天水淮,迎潮水溉浸旁田数十里。
自渠水湮塞,田芜租逋,修睦为疏凿之,
渠通而田复,流民还业,赋额复旧,利及百世。
天水淮在三十五都、三十七都交界登瀛里。
《方舆纪要》:其地曰“南洋”,田滨海苦咸卤
。唐太和三年,刺史赵棨凿清渠,作三十六涵,
纳笋浯二水以灌田,凡百八十顷,取赵姓望,
名曰天水。《闽书》今下围是也。方言谓淮为围。
街市
城外:厂口街,德济门外,有市。
车桥市,新桥市,俱在德济门外。
桥梁
浯浦桥
在德济门外。
浯浦东桥
在德济门外左。
车桥
在车桥市东。〔隆庆府志〕海舶聚此。
国朝乾隆十一年,令裘思通立石示禁,
不许跨桥盖屋,以避水灾。
寺庙
宝海庵
在南门外厂口街后。
宝海庵义学
在南门外,雍正六年知县唐孝本建。
浯渡宏济院
在三十五都。宋季建,明永乐间重修。今废。
圆通庵
在三十五都南门外车桥。
乾隆二十六年,里人重修。
〔明黄克晦诗〕
寺外青苔径,将行却自留。
水风双树老,暮雨一峯愁。
诗壁因名读,经蹄得旨休。
僧言山翠色,更在向东楼。
——摘自《道光晋江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