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舶司
兴于唐、发展于宋、完善于元的海外贸易管理制度——市舶制度,在明朝得到继承。
明太祖立国之初,为增进对海外各国的了解,同时抑制奸商,于吴元年(1367年)十二月在江苏太仓黄渡镇设立市舶司。后鉴于此处与国都南京接近,恐不利于国家安全,遂于洪武三年(1370)二月将太仓黄渡市舶司撤销。不久,“复设(市舶司)于宁波、泉州、广州。”然而到了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明朝廷又突然下令“罢福建之泉州、浙江之明州、广东之广州三市舶司。”
洪武后期,对外贸易实行朝贡贸易制度,即有朝贡即有互市,非朝贡不许互市。这一制度的最终确立是在洪武十六年。这一年,朱元璋正式赐颁“勘合”给海外国家,所谓“勘合”,即是证书,此后,凡没有持有“勘合”前来的使团便不是前来朝贡的国家使团而不予接待。
明成祖上台以后,为了招徕外国商使,更为了加强对“附至番货”的外国使团之管理,再次于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设置浙江、福建、广东三市舶司,福建市舶提举司仍旧设在泉州,设官如洪武初制,管理着官方的朝贡贸易,也可称为勘合贸易。泉州主要只是接待来进行“勘合贸易”的琉球贡使。
随之朝廷往每个市舶司派遣一名宦官专任提督市舶太监职务,主持参与市舶工作。市舶太监往往驻于省城,可是市舶司所在的港口却未必尽为省城。如早期的福建市舶提举司设在泉州,而同期的福建市舶太监却驻于省城福州乌石山北“地平瑜伽教寺”庙宇,后来又在福州府治西南法光寺东营建起了提督市舶衙门,造成了市舶司与主管领导分居两地的局面。
来远驿
永乐三年(1405年)以诸蕃贡使益多,乃置驿馆于福建、浙江、广东三市舶司以接待外国的客人。设在福建泉州的叫来远驿、浙江叫安远驿,广东叫怀远驿。
当时各驿馆接待的外国使节,各有不同。来远驿,主要在馆待琉球国贡使;安远驿,主要在馆待日本贡使;而怀远驿,则主要在馆待暹罗、占城及“西洋”(南洋)诸国贡使。诸驿皆隶各市舶提举使,其制盖沿前代之旧。
来远驿,明代时官方全称为“进贡厂来远驿”。进贡厂,即是存放诸国贡使带来的贡品的仓库。来远,取“徕远人、通远物”之意,也就是招徕远方的客人, 加强朝贡贸易,以示朝廷交好各国之意。来远驿建在府城南德济门外三十五都车桥村,主要用于接待琉球国赴华朝贡的宾客和商人等。按照朝廷规定,琉球使节入明,必须持有礼部颁发的勘合,才可以在福建市舶司所在地泉州上岸,在来远驿内的嘉宾堂歇脚,等候朝廷入京的许可。一旦获得许可,使节一行便携带国书、贡物以及挟带货物,在明朝官员护送下前往北京的会同馆。在向朝廷提交国书,贡献方物、领取赏赐后,挟带的货物方可出售,先尽政府有关部门购买,然后才可有商人购买,并买入非违禁货物。
当时泉州港被限定为仅通琉球,而琉球国小而贫,所贡之物多转贩自日本、吕宋等国。南洋诸国海商为获得免征舶税的优惠,大多假琉球之名来泉互市。在这种情势下,明代泉州港的官办海外贸易就远远不如前代。
成化八年(1472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
迁司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明代时市舶司隶于布政司,而福建布政司设于福州,主管市舶司的官员与市舶太监也常住福州,所以前来福建的贡船必须先到泉州停靠,将贡品交给市舶司检验后送到进贡厂存放,再到福州办理相关手续然后等待进京。
但由于琉球至中国间交通以直航福州港最为便捷,加之从事中琉贸易的人员很多是明初移民到琉球的福州河口人,他们为了乘朝贡之机回乡探亲访友,往往将前来中国的琉球贡船先在福州停靠,再前往福建市舶司所在的泉州。
后来由于福建市舶司负责的琉球贡船多数停泊在福州府城南河口,市舶司在泉州实难管理和控制,所以成化二年开始,福建地方官员们便屡有移司福州之议,虽历尽波折,但终于在成化八年(一说成化十年)由泉州迁司福州,并设立柔远驿以接待琉球人。
柔远驿,官方全称为“进贡厂柔远驿”,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建筑,共有前厅三间、两边卧房六间、后厅五间、两边夷梢卧房二十七间、贰门三间、两边夷梢卧房六间、守把千户房两边十间、军士房二间、大门一间。还有附设一座天妃宫用于祭祀妈祖女神,一所进贡厂用于存储、检查和加工贡品和商品,另外还有控海楼和尚公桥等,总建筑面积达数千平方米。
而泉州的来远驿则随着市舶司的迁移而废置,除了在志书上一句“来远驿在府城南三十五都车桥村”外,什么都没有留下。甚至连车桥村的具体位置都无人知晓,近人只能在车桥旁边随便找个地方立块碑说是来远驿遗址。但我们可以肯定,经营了近六十年的来远驿规模绝不会比福州的柔远驿小,说不定柔远驿就是来远驿的复制品。
厂口
令人不解的是,来远驿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竟然也没有在当地留下任何痕迹,甚至从古今的地名中也找不到与来远驿有关的蛛丝马迹。唯一能让人感到兴趣的是这里有一个叫“厂口”的地方,在古代很有名气,好像相当有标志性,仅从《道光晋江县志》就可以找到多处记载:“厂口街,在德济门外,有市”;“宝海庵,在南门外厂口街后”。“泉郡神宫凡三处:一在南门外厂口”;“又一在南门外厂口。”“总督郝玉麟檄令将盐归县,始于厂口、法石、”还有,在现在聚宝街南端近江的地方,原来有一座天妃宫叫做“厂口妈祖庙”,江边有一处码头叫做“厂口渡头”。而我们认为应该是赫赫有名的聚宝街,在《县志》中却仅出现过一次:“聚津铺:领浯普、聚宝、富美、后山,隶三十五都。”
古代泉州人往往喜欢在标志性建筑的门外加上一个“口”字来作为地名。比如:开元寺大门外叫“开元口”;府衙门外叫“府口”;玄妙观的门外叫“观口”;兴泉道衙门外叫“道口”,而且称衙门前的大街叫“道口街”。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厂口就是“厂”的大门口,厂口街就是“厂”前面的那条街。
这个“厂”应该就是“进贡厂”,即市舶司用于存储、检查和加工贡品和商品的仓库。而来远驿就在进贡厂的旁边,厂口妈祖庙是来远驿的配套建筑,厂口渡头是供外来船只停靠的专用码头。于是,来远驿进贡厂这一大片建筑的前面就形成了一个叫“厂口”的地名,后来又因番商在此交易而渐渐形成街市,这条街就叫“厂口街”。
(龚书涵 撰 编辑:墨英 思霖)
联系电话:0595-22355727
电子邮箱:22355727@163.com
地 址:泉州市鲤城区庄府巷24号4号楼6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