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亭巷位于古城中心位置,巷中还有标志着古城中心的定心塔、明代嘉靖年间的户部侍郎庄国祯的故居等等。

    巷 | 遇 | 档 | 案

井亭巷

    (许兆恺/摄)

    地理位置

    泉州市鲤城区井亭巷

    所属社区

    泉州市鲤中街道通政社区

井亭巷

    A 地名由来

井亭巷

    井亭巷位于泉州市鲤城区,从西街一直延伸到花巷许厝埕路段,全长约420米,北端巷口附近有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定心塔,塔旁边还有一座塔堂亭和一口玉泉井,于是被称为“井亭巷”。如今塔堂亭已不复存在,只有一塔一井,依然保持数百年前的模样。

    B 巷子看点

    井亭巷位于古城中心位置,巷内历代古牌坊林立,不少都留下了记载。比如高桂坊,是南宋爱国名臣王十朋为里人石起宗高中榜眼而立;还有巷内的石选与四个儿子俱出仕,号称“万石君”,巷口曾立“万石坊”,后来此坊与忠厚坊合称“万厚”,可惜如今已经毁坏殆尽。巷中还有标志古城中心的定心塔、明代嘉靖年间的户部侍郎庄国祯的故居等等。巷内还走出华侨大学原校长庄善裕。

    井亭巷69号、71号

    定心塔玉泉井:

    一塔一井两依然

定心塔

    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载:定心塔,在万厚铺郡城之中,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造,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

定心塔

    定心塔又名城心塔,为五层五檐八角楼阁式砖塔,高约4.5米,边长约0.75米,塔身由红砖砌筑,外涂白灰,顶部装以红陶罐叠成且涂以白灰的葫芦刹。塔下有花岗岩砌筑的须弥座,一侧刻有“南无阿弥陀”五字,另一侧刻有“乾隆十四己巳(1749)年重兴”的字样。1983年1月,定心塔被评为泉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定心塔

    定心塔第一层南面的“南无阿弥陀”和第一层北面的“乾隆十四己巳(1749)年重兴”已在漫长岁月中严重风化。

定心塔

    据定心塔附近的街坊介绍,定心塔是一座佛教风水塔,位于古城中心,用来镇恶驱邪,守护古城的安定祥和。从古城四个城门之间的连线来看,定心塔确实就在连线交叉点附近,在城心中建塔,这在国内各个古城中非常罕见,很有特色。

    定心塔位于井亭巷69号院内,院中住着清代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的后代。万正色(1637年-1691年),字惟高,一字中庵,晋江人,清朝将领。康熙三年,招降海盗陈灿有功,提为陕西兴安游击将军。跟从西安将军瓦尔喀平吴三桂,康熙十五年,加太子少保衔,调任福建水师总兵,继而提升水师提督。著有《平岳疏议》《平海疏议》《师中纪绩》等书。

    传说万正色胸前有七颗痣,声如洪钟,他为官时主持重修洛阳桥、开八卦沟、建晋江会馆,乡里人无不称赞有加,其故居现在位于东街第三巷内的万厝埕。

    万氏后裔已经精心守护定心塔200余年,几十年前定心塔差点被铲平,在万氏后裔竭力守护下,度过了一次劫难。

    守护定型塔的围墙建于上世纪60年代,此前经风吹雨打,已经损毁严重,加上围墙窗户封堵,许多游客想一瞻定心塔的全貌,十分不便。今年5月,由金鱼巷微改造的团队对围墙进行改造,保留现代城市建设很难看到的传统夯土墙,以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修复了围墙,并开了一扇窗户,便于游客在巷中看到定心塔的模样。

定心塔

    今年5月前,定心塔前的围墙损毁严重,而且窗户用石块封住。(何国辉/摄)

定心塔

    今年5月,施工团队修复了定心塔围墙,并重修了窗户。(资料图)

定心塔

    这堵围墙修复完工,保留自然的斑驳痕迹,花窗则方便游客从外观看。从里往外看,围墙左侧,据万氏后人介绍,便是当年塔堂亭的遗址。

玉泉井

    在69号隔壁的71号院内,可以看到一口古井,井上刻有三个字“玉泉井”,井水深且澄澈。据坊间传说,泉州古城别称鲤城,这口玉泉井在风水上便为“鲤鱼脐”。可以看到,刻有“玉泉井”的井口是覆盖在原井口上,究竟是开凿这口井的时候就这样设计,还是后来修复时覆盖其上,由于年代久远,已很难考证。

三孔井

    71号对面的巷内一角有一口三孔井,其中两孔出于安全考虑,用铁网覆盖。据万氏后人介绍,其中没有覆盖的那个井孔,曾经还装有取水装置,直接输送到院内,方便使用。

    井亭巷47号

    庄国祯故居:

    四代二品书香第

庄国祯故居

    井亭巷47号是明代户部侍郎庄国祯的故居,也是庄国祯的后人、著名教育家庄垂纶的故居。庄国祯故居也被称为“侍郎第”,这座距今400余年的古大厝,是泉州为数不多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现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庄国祯(1527-1604年),字君祉,号阳山,是晋江青阳庄氏家族十一世孙。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高中进士,历任广东按察使,云南、江西布政使,后晋升南京刑部侍郎,转北直户部侍郎。

    明代户部属于六部之一,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庄国祯才华横溢,为官清正廉明,深受民众爱戴,逝世后皇帝钦赐祭葬。后来朝廷按礼制,赠封其祖父和父亲为河南布政使(正二品衔),成为一时佳话。而庄国祯次子庄懋华,则任湖广左布政使(正二品衔)等职,人们因此称庄国祯一门“书香门第,四代二品”。

庄国祯故居

    庄宅西侧是曾经的书房,庄氏后人庄炳煌先生就住在这里,西侧墙面上挂着著名教育家庄垂纶和黄崇仁伉俪1928年在上海的合影。从庄垂纶夫妇算起,庄家三代共有15人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教龄累计360多年。1991年,庄垂纶、黄崇仁一家三代被授予“教育世家”的光荣称号,1992年又被评为首批“福建省优秀教育世家”,这两份来之不易的荣誉,放在合影左右两侧。

    1928年,在陈嘉庚鼎力支持下,庄垂纶与集美学校同窗黄楷南、黄炯森、吴跃南等6人募捐,后在清源书院旧址创办了晋江公学(后改名为晋光小学),庄垂纶长期担任该校校长。庄垂纶太太黄崇仁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待遇优厚的职业,卖掉十几箱嫁妆,献身小学基础教育,到晋光小学协助丈夫办学。

晋光小学

    这是晋光小学前身晋江公学内的礼堂,建于1931年。当时泉州除了金鱼巷“大光明影院”(人民电影院),在可以放映电影的场所中,就属这个礼堂最气派。礼堂分上下两层,专设放映室,舞台下面还设有地下室,供演员化妆、休息。礼堂两侧则为办公室和图书馆。

庄国祯故居

    庄宅书房内还有一副楹联:“真味书田菽粟,异香心地芝兰”,内容说的是有书、有田、有粗陋的粮食,就可以感受生活真味。而美好的心灵和处世态度,自然会令人如沐春风。这种朴素的家风家训,非常符合庄氏一族达观务实的生活态度。

庄国祯故居

    庄宅门口的砛层由一整块石材打造,看起来气势非凡,现场用尺子测量,长达9米,这在普通古厝中极难看到。

庄国祯故居

    大门也够气派,门栓孔足有6个之多。

庄国祯故居

    据庄炳煌先生介绍,古厝原本规模宏大。据记载,当时故居主屋由东、西两座七进五开间大厝组成。据他回忆,故居还曾有一块巨大的石额匾,长约2.7米,宽1米多,前后两面分别刻有“中丞开府”和“奕世承恩”,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张瑞图亲笔手书。石额匾曾摆放在府第大门围墙正中。

    如今庄国祯故居主要部分占地1300余平方米,包括厅堂、东西大房等,只是由于面积较大,日常维护耗费不小,后人曾翻建几次。目前西北角有部分坍塌,未能修复。

    井亭巷拾遗

泉州机关幼儿园

    井亭巷45号是泉州市温陵实验幼儿园(原泉州市机关幼儿园),创办于1952年,距今已有66年历史。由于更名不久,目前门前的校名来不及更换,附近许多人在这里度过了最初的童年时光。

    温陵实验幼儿园分设井亭园区和东海园区,其中井亭园区占地面积1165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班级规模为9个班。

泉州机关幼儿园

    幼儿园内,孩子们开心玩耍。

泉州机关幼儿园

    放学后,长辈牵着小手走过古老的小巷,相信会成为孩子们将来美好的回忆。

庄善裕

    西街附近向来人文鼎盛,分别走出过四位校长: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厦门大学校长林祖赓、华侨大学校长庄善裕与东南大学校长陈笃信。61号便是华侨大学原校长庄善裕的家,庄家也是名门望族,庄校长的曾祖父在清代官拜两浙江南九省盐运使(二品官)。1978年,庄善裕在华侨大学任教,曾任教务处副处长、法律系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务,作为当代著名民商法学家和经验丰富的高校管理者,他对华侨大学的成长、壮大贡献卓著。

却疾医学研究社

    井亭巷17号是一幢现代建筑,历史上曾是著名医生郑却疾的“却疾医学研究社”。郑却疾是泉州公立中医院院长郑燕汀的长子,曾主编晋江中医公会学术刊物《医药月刊》一至五期,著有《疾病的自然疗法》《霍乱通论》《阴阳五行论》《四言诊断纲要》等书。

    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引发轩然大波,在全国进步力量和中医界的强大压力下,国民党当局不得不作出让步。在学术活动中,为了便于讨论、交流,泉州医学界中比较有名的团体就有 “仲景兄弟会”和郑却疾组织的“却疾医学研究社”等,“却疾医学研究社”就设在井亭巷。

高桂宫

井亭巷28号

    位于井亭巷28号对面的境庙——高桂宫,据介绍在民国时期倒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修复,但境庙在一方空地上一直留存下来。由于高桂宫正对28号正大门位置,基于风水的考虑,28号将大门开在北面。

井亭巷28号

    28号古厝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历史上翻修过多次,尽可能保留原貌,院内有圆孔井一口。户主姓林,街坊称他们为“井亭林”,以前在巷内开过私塾,为许多巷内读书人完成启蒙教育。

井亭巷28号

    在28号户主帮助下,我们在大厅一角找到一副残存的对联,上联已经彻底毁坏,下联字迹也难以辨认,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文后解读交流。

    49号门楣上不是传统的家族衍派,分别写着“旭日东升”“高瞻远瞩”“胸怀祖国”,有着朝气蓬勃的年代感。

    62号门口有三个字“天佑兮”,上面的年份是1987年。据居住在这里的陈新名先生介绍,这三个字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上天保佑家庭吉祥如意另一层意思是他的祖父名为陈天佑,当年在菲律宾经商,后来建了这幢三层楼房,于是在上面嵌入了祖父的名字,以示纪念。

    井亭巷27号是福建日报泉州市记者站,每到花季,院中的三角梅盛开,越出墙院,遮住巷子,成为井亭巷一景。(资料图)

阳光穿过树叶打在石板路上,井亭巷留下了旧日的味道。

    承载太多历史人文信息的井亭巷,在夕阳下显得安详幽静。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鲤中街道通政社区、郭培明、林少川和老宅后人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图文记者 王了

    出镜记者 吴晶晶

    摄像摄影记者 颜沐 苏维斯

来源:泉州网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