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社区(乌石自然村)
概况
辖乌石村,因依乌石山脉而名。北至省道306线,与火炬社区接壤。南临乌石山脚,东靠亭店,西接玉霞社区洋屿村。面积11平方公里。距展览城1公里。人口约1300人,以吴姓为主,均属延陵吴氏;唯一一户童姓,系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处省迁入。
20世纪中期之前,村民住宅紧靠乌石山下,自东向西排成一列,长近一公里,只在祖祠周边住宅较密集。至80年代改革开放后,大量村民利用村北的水田地建房屋。
沿革
开基已有千年之久。20世纪40代之前,属晋江县四维乡玉泉保。50年代属晋江县第四区实义乡。50年代末属泉州市江南公社,至今仍属江南街道。
经济生产 长期以来主要靠耕种水稻为生,兼种植少量龙眼树。清末部分村民旅居海外谋生,主要迁播东南亚。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逐渐成为开发区,已建有水果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市场,也有部份厂房,耕地剩余极少,基本上已无地可耕。西部与玉霞的樟崎、洋屿交界处正在建经济适用房楼群。
历史文化遗存:
蔡公泉石刻,位于乌石山东北坡,北向,乌石村边。上刻有“治平甲辰四月二十八日晋江令王克浚蔡公泉”,行书,字径0.05×0.05米。北宋皇祐、嘉祐间,蔡襄两知泉府,曾于此疏浚泉水。后人名其泉为“蔡公泉”,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伋墓,位于乌石山。林伋,北宋兴化进士、曾任晋江县尉,因居住鲤城霞洲,成为霞洲林氏始祖。墓坐东北朝西南,民国三十七年(1948)晋江专员林梦飞倡议重修。现墓规制为交椅形,三合土灰墓,墓碑中浮雕云月,月中阴刻楷书“林氏祖坟 ”。墓长13.8米,宽8.6米,墓前尚有丹池一洼,约50平方米。墓道曾受破坏,现按原貌进行修复。
玄天上帝公宫,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历经维修翻建,2011年再次改建,仍保存明代建筑风格。
吴氏宗祠,始建于元代顺帝至正年间,历经维修,2008年再次翻建,保存明代风格。
育群小学,原址在乌石村中,1947年由吴序咸、吴世紫等先生捐建。现育群小学1999年由旅外乡贤吴世紫、吴金锥、吴再添、吴木祥等先生捐资,择址于南高渠边重建。
世泽楼,2007年,由旅居澳大利亚乡贤吴有民先生在原育群小学旧址改建,楼前有棵百年榕树,还有21世纪由旅居澳门乡贤吴金铨先生捐建的三层老年人活动中心。
玉泉庵,建于北宋年间,废于元初。现拟在世泽楼后山坡上新建玉泉寺和休闲场所。
自然实体 乌石山,在紫帽山东,山上有大石,漆黑而发亮,且山体多黑色花岗岩石,故称乌石山。山的最高峰又有三大石并列,好像三座佛像,称为三公石。山下有龙水岩,岩边有小井,井水极甜美。大山东西偏南北走向,长约1.2公里,海拔191米,土壤为赤皮沙,较贫脊。山坡多植龙眼、杨梅和油茶树,兼有相思树、松木等杂树。
乌石大潭,已废。原址于村东南隅,2004年8月,因南高渠拓改而废。现旧址东南端仍存百年古榕树,干粗枝茂。原水域面积约2000平方米,最深处达4米,产淡水鱼虾,主要用于蓄水和灌溉水稻田。
主要道路:
乌石路,原是漳泉大路(也俗称大官路)乌石段。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全村进入亭店村,原来大多是石砌路面。起点玉泉路北端,终点亭店村,长200米,宽3米,现已改建成水泥路面。
象峰路,原名下车路,东西走向。2003年6月,村改社区后,改名为象峰路。起点乌石路西北端,终点亭店村。全长1200米,宽4米,水泥路面。
玉泉中街,以原玉泉庵命名。南北走向。起点省道308线(也称南环路),终点南高干渠。长1000米,宽8米,水泥路面。
玉泉南街,南北走向。起点省道308线。终点南高干渠,长800米,宽5米,水泥路面。
过坑巷,按原习惯名称,起点象峰路,终点乌石路,长200米,宽2.5米,水泥路面。
岭头路,按原习惯名称,起点象峰路西北端。终点玉霞蔡庄。长800米,宽3米。水泥路面。
根基巷,按原习惯名称。起点象峰路,终点乌石路,长20米,宽1.5米,水泥路面。
火炬社区
概况 东连国道324线,西与锦美社区上浦口、后头毗邻,北靠兴贤路,南临南环路。由前浦、上埕、塔前、后墩、古宅、大房六个自然村组成。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逾1700人。暂住人口近万人。是由史、吴、蔡、许、陈等多姓组成的社区。这里原是一片较为低洼的水田洋,是民国之前俗称水田十三乡的一部分。
沿革
清代属三十四都,民国时期属晋江县四维乡玉泉保,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属晋江县第四区实义乡。50年代中后期划归泉州市江南公社,称火炬大队,80年代改称火炬村委会,2003年改称火炬社区。驻地设在上埕村与塔前村交界处的西园埔(已废)前。
经济生产
几百年来至20世纪80年代之前,各自然村民众主要靠种水稻为生,一年春秋两季播种,夏初冬初两次收成。冬初还种大小麦或油菜,越年春季收成。也种小量地瓜或边角地种蔬菜。这里也是侨区,主要是旅居菲律宾、印尼和马来西亚,侨汇收入也是经济来源之一。
20世纪80年代之后,全社区900多亩水田开发成为工业区,无地可耕种,村民自谋生计,勤俭持家,皆建新楼房。除自家居住外,都出租。房租收入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目前,社区每月给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80元生活补贴,2012年增至100元。各自然村老协会也或多或少发放给老年人生活补助费。
前浦村 北至兴贤路,与东浦社区相望,南至常兴路火炬工业区,东起324国道与南环路交叉处。西与上埕村毗邻。20世纪50年代前,原以一条弯曲的浦沟为界(此浦沟过兴贤路进下浦口村流入晋江水系)。浦沟以北称为后浦,以南称前浦,50年代后泛称前浦。靠近后浦桥的兴贤路边进入村中的入口处,有一座排楼是20世纪90年代初一位旅居香港女同胞捐建。全村有蔡、许、吴和陈等姓,人口近500人。目前大部份村民都建新屋,房租是重要的生活来源。村中有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日月太保宫,是村民的镇境神,宫前有百年古榕一株。
主要人物有旅居印尼爱国乡贤许书炎,20世纪50年代后至60年代,曾任中华爪哇会馆主任,泗水中华侨联公会副主席。1960年前后,印尼政府排华,他全力协助中国大使馆,领事馆组织华侨回国,为华侨排忧解难,1993年病逝。
主要道路四条,因为都在前浦村范围内,所以都带“浦”字。
浦祥巷,前浦村吉祥之意。东西走向,起点炬兴路,终点未连接。全长200米。
浦中巷,前浦村中部之意。南北走向,纵穿村中。起点前浦路,终点未连接,全长230米。
前浦街,以前浦村命名。东西走向,横穿全村。起点常兴路。终点兴贤路。全长300米。
浦兴巷,前浦兴盛之意。东西走向。起点南环路,终点前浦街。全长180米。
上埕村
北至兴贤路,与东浦社区相望,南至常兴路火炬工业区,连接前浦村,西与塔前村毗邻。20世纪50年代前,在上埕村西边,与塔前交界处有一片旧宅基地,高出水田约70公分,俗称西园埔,系上埕村蔡姓长房裔孙住宅,清代中期,迁往别处,成为宅基地,当年蔡姓村民曾在此作园地种蔬菜时,还可见到碎瓦片和砖块。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公社化时,成为火炬大队(现称社区)所有。村边的后浦沟,原有一小桥,称上埕桥。附近有几棵古榕树。村南百余米处,有渭东窟,面积约400平方米,深约4米,可蓄水灌溉农田,20世纪90年代填没。全村蔡姓为主,于20世纪初由晋江迁入,有少数许姓,人口逾300人。
主要人物:
20世纪90年代,创办泉州火炬电子厂的企业家蔡明通先生,是电子业的高级工程师。产品供应国防工业配件,用于空军和海军通讯设备,是江南纳税大户,又热心公益事业。曾任鲤城区政协委员。
主要道路:
上埕街,是上埕村主干路,所以以村名命名。南北贯穿。起点常兴路,终点兴贤路,全长500米。
兴埕巷,上埕兴旺之意。东西走向,起点上埕街,终点未连接,全长80米。
炬源路,火炬丰源制衣厂之意。起点火炬街丰源制衣厂边,终点上埕街,东西走向,全长200米。
吉祥巷,东西走向,起点上埕街,终点未连接,全长160米。
上兴巷,取上埕兴旺之意。东西走向,起点上埕街,终点未连接,全长200米。
塔前村
北连后墩村,南临侨兴路。东接上埕村,西连古宅村。全村史姓,开基祖是明代正德年间进士史于光第五子忠斋公。唯有一户吴姓,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清濛插户入住。全村常住人口约200多人。20世纪70年代前,靠种植水稻和部份侨汇作为生活来源。80年代后,大部份家庭新建或改建住宅。大部分村民有房租收入。也有几人以外出经商发家致富。其中有云南省泉州商会副会长昆明市泉州商会会长史美加先生,有广西省南宁市泉州商会副会长史建俊先生。上世纪末,因政府旧村改造,拆除两幢古大厝和部份旧屋,新建一幢五层楼套房。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21世纪初,海内外村人集资翻修始建于400年前的祖厝,仿明清建筑。祖厝后建一幢三层的老年福利楼。村中有几百年古榕树二棵,但保护不善。
塔前村前有一池塘,俗称塔前潭,1300平方米。潭边与祖厝埕交界处有观音宫和郭圣公宫,郭圣公为塔前的镇境神。2011年秋,又在祖厝东侧旧宅基地,建成170平方米的“塔前福地”宫,主祀观音。仿明清式建筑,原有二座小宫拟拆除。再往前,有一大池塘,俗称深渭,东西走向,长200米,宽50米,深5米,呈长方形。西端折向南,有瓢瓜窟、铁斗柄(铁锅形)和尾窟,而后进入外浦(后成金鸡水利工程一部份,现称南低渠)总面积约3600平方米,深渭之水原是塔前、后墩、上埕3个自然村的饮食用水,也是灌溉农田的主要用水。20世纪80年代末成工业区后,填没成厂区用地。
主要道路:
火炬街,以火炬社区命名。南北走向,从塔前村东侧经过,贯穿火炬社区中部,起点兴贤路,终点南环路,全长500米,双车道,有通行大型货车和公交车。
顺安街,南北走向,起点侨兴路,终点兴贤路,全长380米。纵穿塔前村经安顺桥。(安顺桥系20世纪60年代初,由塔前和后墩两村旅居马来西亚安顺坡华侨捐资而建,故称安顺桥。)
塔前巷,南北走向,起点侨兴路,终点后墩路,全长120米。以塔前村命名。
后墩村
于明末清初由乌石吴姓迁徒而来,人口逾100人。东起火炬街,西与大房接壤。北至远太工业区,南与塔前村连成一片,村中有祖厝。东与塔前村交界处有一俗称后墩潭,约650平方米,村中有后墩宫,原是民国初建的馆仔,20世纪80年代改建成小宫,供奉四王爷 ,俗称王爷馆。还有一将军小宫。潭西岸上有两棵古榕树,附近有一座横跨后浦沟的古石板桥,俗称后墩桥,桥头有棵古榕树。
主要道路:
后墩路
东西走向,起点顺安街,终点新兴路。全长200米,以后墩村命名。
新兴路
南北走向,起点桥兴路,终点后墩路。全长300米。此路取新兴建住宅区之意。
大房、古宅村 明代后期,两村开基祖与塔前开基祖是同胞兄弟,各自择地而居,西面称大房村,开基祖义斋公,发展较快;东面称古宅村,开基祖孝斋公,发展较慢。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两村混合组编生产队和居民小组,村民建房也已互混,实际上成为一村,目前泛称大房村。两村人口近500人。东起塔前,北至远太工业区、后头。全村史姓,村中有建于1947年的原侨星小学校舍,二层楼,700多平方米,系20世纪初旅居菲律宾爱国华侨、辛亥革命元老、原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史国铨先生独资创办。原古宅村中尚有古榕树一棵,还有池塘一个,俗称古宅渭。原大房村中史国铨故居前有小潭一个已填没,边尚有古榕树一棵,村前有池塘一个,面积500平方米,俗称大房渭。古宅渭和大房渭于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开发区后而填没。
主要道路:
大房街,南北座向,是纵贯大房的主路,以大房村名命名。起点常兴路,终点兴贤路,全长880米。
侨兴路,东西走向,起点大房街,终点火炬街,全长350米。取侨星小学兴旺之意。
古埕巷,起点大房街,终点大房宫口中,绕过几座古大厝,系小巷,原名祖厝埕路。
后新巷,东西坐向,原名后新厝(史国铨故居)路,起点大房街,终点上浦口村。全长130米。
顶深巷,东西走向,起点大房街,终点新兴路,全长350米。
下深巷,东西走向,起点大房街,终点未连接,全长150米。
浦仔巷,东西走向,起点大房街,终点未接,全长80米。
金海湾小区
东至塔前、后墩村,西至大房村,北至火炬后浦沟与远太工业区隔沟相望。南至塔前、古宅、大房村。征用开发前,靠塔前一侧原称新厝头,靠后墩一侧原称西墩。这片主要种植水稻、地瓜和蔬菜。靠大房一侧原称后坂,主要是龙眼树及小部份蔬菜地。于2007年征用约35000平方米,四周筑起围墙。2008年开始动工建设住宅小区。目前已有6幢大楼已经基本完工。最高的商品楼有18层,50米左右。开发商系许连捷等,定名金海湾。寓意为舒适休闲之宝地,犹如可泊舟船的金色海湾。
2011年底,更名摩卡小镇。今后将与远太工业区东片的明光花园连成一片。
锦美社区
概况
锦美社区位于江南街道西北隅。北靠兴贤路,南临常兴路,东与火炬社区大房自然村相接,西与金龙街道高山自然村相望。面积1.5平方公里,在籍人口1700多人。由顶浦口、后头、井尾、后厝尾、池亭五个自然村组成。
沿革
清代时属三十四都,上世纪40年代前属晋江县四维乡玉泉保,50年代初属晋江县实义乡,50年代末属泉州市江南公社,60年代由火炬大队拆出,设立锦美大队。社区驻地设任在井尾村与后头交界处。
经济生活
20世纪80年代前,居民主要靠种植水稻、蔬菜为生,也有多人饲养水牛卖牛奶作重要经济收入。有部份种植龙眼树。同时,有不少人旅居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20世纪80年大开发,有的成为火炬工业区的组成部分。90年代之后,已经没有土地可耕种,居民主要靠自由谋生,但绝大部分建新住宅,房租收入成为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顶浦口村
北与后头村接壤,南靠常兴路、东连大房村,西接井尾村史姓。据说是明代初期由浦口村迁移而来。全村黄姓,有200多人,为与原住地村名区别,称为顶浦口村。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靠种水稻蔬菜,成为开发区后,村民皆建新屋,村东有二棵古榕树。
主要道路:
上浦口街(锦美一条街),南北走向。起点井尾路,终点常兴路,全长260米,宽4米,水泥路面。两侧皆是小店铺。
后头村
北靠兴贤路,南至顶浦口,东至大房街,西至锦美社区办公楼和井尾村。据说是明代初期由顶浦口迁移而来。原村名为鳌头,大部分黄姓,但有少数吴姓。至清代后期演变成后头(鳌与后泉州谐音)。人口有500多。村民历来靠种植龙眼树和蔬菜为主,也有部份种水稻。现代有旅居印尼爱国乡贤黄文栋,曾获泉州市政府铜质奖章。20世纪80年之后,村民有的办企业,有的自由谋生,皆新建和翻建房屋,90年代中已没有农耕。村东南隅与大房交界处原有一池塘,俗称后浚,池水通往后浦沟。面积900平方米,20世纪末填没,现为侨星小学校址的一部份。村东鳌头宫后有二棵古榕树。村东侧通往王宫的浦沟原有一小石桥,桥南有座建于几百年前的小石塔,塔上有棵几米高榕树,生长于石缝中,俗称乌榕树。20世纪末小石塔已折毁只留基座,现榕树已成长壮大。
主要道路:
后头街,以自然村命。起点兴贤路,终点顶浦口街。全长400米,宽4米。水泥路面。
民贤路,起点后头街,终点未连接。全长120米。
吴厝巷,起点后头街,终点未连接。全长100米。
新后巷,起点后头街,终点大房街,全长200米。
红桥巷,起点后头街,终点未连接,全长130米。
下浦巷,起点后头街,终点浦后路,全长110米。
泉合巷,起点后头街,终点未连接,全长80米。
顶厝巷,起点后头街,终点新后巷。全长420米。
锦兴路,起点锦美街,终点未连接,全长160米。
锦工北路,起点锦美街,终点锦工路。全长150米。
锦工中路,与锦工北路同以锦美工业区命名。起点锦美街,终点兴贤路,全长350米,宽5米,水泥路面。
井尾村
北至后厝尾和后头街,南至常兴路,东至后头顶浦口,西至笋江花园城。主要村民是史、陈两姓。人口约500人。
东片井尾史
开基祖是明代正德丁丑年进士史于光第六子信斋公。人口约300人。村中原有建于明末史氏祖祠,是史于光派下各村史姓大宗祠,有400多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初坍塌,现墙基遗址犹存。旁边一棵400多年的古榕树尚存,古榕树前有一大潭,面积700平方米,深3米。现代出有旅居印尼爱国乡贤史久表,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曾被省政府授予金质奖章。
西片井尾陈
据说开基于明未清初,人口200人左右。村中有爱国华侨陈三多故居,九十九间古大厝,厅堂中原有清代光绪年间授予“天旌节孝”匾额,大厝前有长方形池塘。九十九间古大厝于2010年危房改造拆毁。一路之隔的西面,原有陈三省古大厝和三层洋楼(仿西方式建筑),前面有200平方米的小潭,洋楼于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没收作为粮站仓库,是周边村民上缴公粮的地方。80年代中期落实华侨政策时,归还业主。2008年因拟建安置小区而拆除。
主要道路:
长潭巷,以潭命名,东西走向,起点锦美街,终点美兴路,全长100米,宽4米,水泥路面。
井尾路,以自然村命名,东西向。起点锦美街、终点顶浦口街、全长250米,宽4米,水泥路面。
蜘蛛路,起点处有个明代的蜘蛛墓,据说是蜘蛛穴,原是史氏祖坟,后与蔡庄更换于半山坡的水蛇墓地。现只余空墓地,21世纪初,该墓地建成三层楼的原江南老年人活动中心,故以此墓穴名为路名。起点锦美街,终点项浦口街,全长300米,宽3米,水泥路面。
泉兴路,起点井尾路,终点蜘蛛路。全长250米。
大潭巷,起点井尾路,终点井盛街。全长400米。
进兴巷,起点锦美街,终点井盛街。全长200米。
多宝路,起点锦美街,终点未连接。全长130米。
多宝北路,起点多宝路,终点未连接。全长100米。
迎珠巷,起点锦美街,终点多宝北路。全长75米。
梅兴巷,起点锦美街,终点鸿梅路。全长80米。
新梅巷,起点多宝路,终点锦兴路。全长160米。
鸿梅巷,起点锦美街,终点未连接。全长140米。
井盛巷,起点美兴路,终点大潭巷。全长160米。
鑫源巷,起点锦美街,终点井盛巷。全长240米。
溧阳路,起点锦美街,终点未连接。全长160米。
九九路,以陈三多故居九十九间命名。起点美兴路,终点未连接。全长80米。
美兴路,起点锦美街,终点后头街。全长300米。
后厝尾村
北与池亭村连成一片,南望井尾村陈姓。东临通往霞洲的内沟河,西至笋江路。开基祖是明代正德年间进士史于光第四子悌斋公,现人口一百多人,全村史姓。20世纪80年代之前种水稻、地瓜、龙眼树为生。清乾隆年间出过举人史锦华(后迁居河市白洋村),现代出过爱国华侨史联对,热心家乡教育事业,曾被泉州市政府授予铜质奖章。原祖厝前有一小潭,约300平方米,再往前是史联对于20世纪80代初为其祖先修建的陵园,并有小纪念塔。2008年间,因政府征用拆迁,拟建商贸物流中心,原村貌已不复存在。锦美街西侧所有建筑物等地理实体全拆除,原村民补偿安置到附近居民小区。只余锦美街以东临内沟河几幢房屋,以及2008年新建三王府宫和老年会所连在一起。原后厝路已不复存在。
池亭村
北至兴贤路西段,南与后厝尾、笋江花园连接,东至通往霞洲内沟河,西至高山路(原浮桥菜市)。据说明代初期由浦口村迁移而来。人口三百多人。全村黄姓。宋、元、明时代,漳泉大路(民间称大官路)五里设一亭,供过往行人稍息或避雨。当年该处有一亭一池塘,故村名称池亭村。祖厝前池塘2008年填没。池亭村是原江南街道办事处住地。旅居印尼爱国乡贤黄成义曾荣获泉州市政府铜质奖章,就是池亭村人,他曾为其母在村边修建灵墓,占地近亩。2007年间政府拟建商贸物流中心,连同池亭村房屋和其他建筑物全部拆迁,原村貌已不复存在。村民迁居附近,补偿安置小区。
2009年间,池亭村民在锦美街西侧原村旧址新建祖厝和镇境神宫。原池北路和池亭巷不复存在。
展城社区
概况
展城社区位于江南街道东南隅。北起省道308线,南至亭店村的果合山和东湖,东临国道324线,西连乌石社区原水田洋。辖区面积0.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多人,流动人口达1200人以上。
这里原是一片水稻田。大部分属火炬社区前浦村,其次是亭店村和乌石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发建设泉州商品展览城。还建一整片的配套建筑物等。21世纪初,鲤城区政府由老城区打锡巷搬迁来后,为方便管理,2002年成立社区,因地处展览城,故名展城。现是鲤城区政府和区人大、及政府职能部门等的所在地。2011年底,鲤城区政府迁回老城区庄府巷。其间的商贸街有500个店面,主要经营汽车配件等,有小汽车销售市场,有建设银行和泉州银行营业所。有宾馆、医院等。21世纪初,池峰路由晋江池店镇的柴塔、清濛横穿国道324线经展城南部。
地理实体
泉州商品展览城是标志性的建筑物。建筑面积88000平方米,设有800多个展位。曾承办过国内外各类商品的展销会和交易会,是企业竞争和文化、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目前二楼已成为新华都超市。
泉州游乐园,占地25亩,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按东南亚风格设计,是目前福建省最大的游乐园,有国内较先进的美国太空动感城、最高的摩天轮、淘气堡、疯狂过山车、激光战车、意大利卡西赛车和戏寻世界等二三十个先进的游乐项目。
泉州艺术学校,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由城区中心承天巷搬迁过来。曾开设梨园、高甲、提线木偶、南音、舞蹈、空姐、幼教等专业班。
明发大酒店,位于国道324线和省道308线交叉处。20世纪90年代江南镇所建,初名江南大厦,11层,高35米。后转让成明发大酒店。
展城水系,是南低渠(20世纪80年之前称金鸡水渠,50年代之前火炬村民称之外浦)原是穿过国道324线进入晋江下尾和紫塔之间,向东流去经溜石汇入晋江下游。建筑展览城后改变流向,折向浦口再汇入晋江。
主要道路:
展城南路,位于展览城南面。起点国道324线,终点展城宾馆,全长150米。
展城北路,位于展览城北面。起点国道324线,终点展城南路,全长220米。
乐园路,位于游乐园边,起点国道324线,终点南环路,全长500米。
(2010年秋初稿,2012年春第三次修订)(作者:史玉树)
注:1.农历八月重普俗称结尾筵,大部分自然村均较为简单办理。2.展城社区原为水田一片,没有住民故无普度日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