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洲社区

概况

霞洲社区位于江南街道西北偶。北靠江滨南路,南至兴贤路,东接王宫社区上福村,西至旧浮桥街、官路尾。辖全霞洲自然村。总面积0.439平方公里,人口3100多人。居民以林、蔡、陈、章、施、纪、赵等20姓以上。几千年前,晋江流域泥沙冲积渚连成片,取其“朝霞映渚而谓霞洲”。早在北宋时就有林姓居住,后各姓陆续到此谋生入住成村,是杂姓聚居的大村落。

沿革

清代时,属晋江县三十四都福田铺。20世纪40年代属四维乡浮桥保。20世纪50年代初属晋江县第四区,50年代中后期属江南公社。60年代初划归满堂红公社(80年代中改称浮桥镇,2003年改称浮桥街道)2006年底划归江南街道。以霞洲村为居委会命名。

经济生产

霞洲位于笋江之滨,历史上水路运输方便,是安溪、永春与泉州城区货物集散地之一。有货物装饰渡头(即码头),俗称霞洲港仔,港仔口水渠通往后厝尾等江南腹地。自宋、元、明、清至民国期间,有些男性村民以当港仔渡头装卸工为职业。以及种植各种时令蔬菜到市场销售,维持生计。再其次是在原浮桥街开店铺做生意。千百年来,霞洲人善做生意在浮桥外一带闻名遐迩。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展尽传统本领、经商办实业,发展致富的人不少。

历史文化遗存:

霞洲妈祖宫,早在九百年前,霞洲人就由莆田湄洲请来妈祖神像供奉,明代天启年间始建妈祖宫,历经维修。20世纪60年中的特殊年代被毁,80年代分二期改建,保持明清闽南宫庙建筑风格。2006年,政府建设江滨南路,村人利用补偿款及村人捐资,移址于江滨南路北侧临近浮桥街边重建,规模更大,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香火颇旺,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几年来还与台湾地区澎湖县天后宫联合举办“乞米龟·水果龙”开光点眼的妈祖民俗文化活动。千百年来至20世纪50年代之前,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和九月初九日是妈祖神诞日,都会有几条大镇港鲨鱼随潮水游到妈祖宫前,在水面上下翻腾跳跃,信众称为镇港鲨朝拜妈祖。据说后遭人枪击,这种现象即销声匿迹。

霞洲刘候府宫,刘候府即南宋抚金英雄锜,是霞洲村的镇境神。刘候府宫始建于南宋隆兴年间,历经兴废、现存刘候府宫系20世纪80年代重建。

霞洲刣狮阵,霞洲刣狮阵历史悠久,源于元明时期,盛于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停止活动,21世纪初又再组阵演练。刣狮阵是武功狮,是泉州南少林武术的一种表演形式。出阵要72人至108人,要十八般武器齐全,阵容威武壮观,容武功和娱乐于一体,是优秀的泉州南少林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霞鹰武术馆也相继成立,发扬霞洲三百年的武术文化。设有专业教练,学员大多数是少年儿童,学的是南少林拳,学员们以健身娱乐及自卫为目的。这几年,武术馆学员选派代表参加国际或国内比赛都取得较好成绩。

现代,霞洲社区出过几位名人。

蔡彩映,旅居菲律宾爱国志士,抗日战争时,曾担任“中华青年德育社”主席。

林健民,曾就读黎明高中(黎明大学前身)菲华儒商,诗人,是菲华文坛开拓者。

林双炎,我国第一批赴南极考察的科学家。

林剑朴,国家一级美术师和书法家。

霞洲堤外村  北至笋江边,南至原防洪堤,东至王宫码头边,西至巷口桥仔头。霞洲村原是背靠笋江边。经常洪水泛滥成灾。1956年政府修建土筑防洪堤,东西横穿霞洲村,有部分民宅处于堤外,称为霞洲堤外村。1961年,洪水猛涨,灾情严重,过后大部份居民住宅迁入堤内重建。2001年至2003年,政府因建设江滨南路需要,所有民房和建筑物全部拆除迁入堤内,霞洲堤外村不复存在。但是,堤外村笋江岸边,宋代时就建有七座渡头。起到防止洪水冲涮,保护岸边的作用。几百年来逐渐冲倒废弃,现存两座。其一是五甲渡头,已扩建较大规模;另有一甲渡头,在江滨南路桥下。这两甲渡头遗迹依然存在。在靠近笋江桥头,霞洲原妈祖宫边,有霞洲古码头一处,花岗岩筑砌,现存有“霞洲矶”和“南无阿弥陀佛”石碑各一块,还有几株古榕树,环境幽雅,夏天凉爽。

在江滨南路北侧依浮桥街边,2009年有由霞洲村民捐资和拆迁偿款,新建霞洲妈祖宫。宫后空地还在建观音宫,妈祖宫边,有新建的妈祖酒楼。

霞洲堤外村虽废,古渡头古码头犹存。新建的妈祖宫和妈祖酒楼,却成为霞洲的新景观。

霞洲新村

北至江滨南路,南至兴贤路,东至上福村,西起第1排。1984年,原泉州市(县级市)农委牵头,由原浮桥镇和霞洲大队配合,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原则。统一规划调整,统一抽签定位,统一管理安排,统一用地面积,统一房屋坐向,统一地面标高,统一四至距离,统一三层基础,统一给水排水,统一水电设施。共分七批建成20排376幢三层楼民宅,整齐有序。1999年,对沿兴贤路住宅改造,拆除85幢,重建成两幢全长270米,高五层的商住楼,底层店铺,二层以上作套房(住宅)。整片新村,道路硬化、路灯、给排水、绿地、设施配套,环境优美。

霞洲旧村

东邻新村第1排大路,西至内河港边,北至江滨南路,南至兴贤路边的安置楼后。是未列入1984年统一规划建设新村的部份,1961年逐渐由堤外迁建的住宅,这部份俗称霞洲旧村。虽经1999年至2003年拆旧房建新楼房,但是习惯上仍然称霞洲旧村。每幢民宅,四通八达,有水泥路面、路灯、排水沟绿地等设施齐全。

主要道路:

霞洲南路,新村建设后形成的新路,东起霞洲新村20排1号,终点霞堤路。全长110米。

霞洲中路,横穿新村中部。起点B排1号,终点20排中,全长900米。

霞洲北路,1999年旧村改造时新建大路。起点兴贤路的霞洲两幢安置之间,终点霞堤路,全长160米。

霞洲霞堤路,原称霞洲沿堤路,系防洪堤脚(现江滨南路)。起点新村第20排,终点霞洲水闸,全长900米。

霞洲安置路,位于兴贤路北侧两幢安置楼后,与霞洲新旧村之间,起点港墘路,终点益民路,全长270米。

港墘路,因位于霞洲内港河边而得名。原称利群路。起点兴贤路边第一桥,终点涵洞口。全长150米。

十四间巷,因1956年间建设防洪堤,政府投资迁建安置住宅十四间而得名。起点港墘路,终点安置楼储藏间,全长100米。

益民街,起点新村第一排路口,终点林少侠宅边。全长100米。

为民街,起点霞洲工业楼,终点霞堤路,全长200米。

利用街,起点新村9排路口,终点霞堤路。全长214米。

便民街,起点新村12排路口,终点霞堤路。全长250米。

富民路,新村17排中段,终点霞堤路。全长150米。

泉州食杂城

原属于霞洲耕作用地。位于兴贤路南侧。北自春生堂酒厂、霞洲安置楼、工业楼止。南至锦工中路与井尾、后头毗邻,西临内沟河,东连联泰小区。20世纪末,由泉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投资兴建,用地面积8600平方米。中间有四层楼商场,四周有“回”字形通道配置店铺。主要作为糖、烟、酒、食品、杂货批发市场,也兼零售。西南隅有小菜市,经营鱼、肉、蔬菜、鸡鸭之类。周边居民俗称霞洲食杂城批发市场。

联泰小区

原属于霞洲耕作用地,位于兴贤路南侧。北临兴贤路,南至锦工中路边鲤城消防大队。西连泉州食杂城,东与鲤城邮电局毗邻。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联泰小区分为两部份,西面为“联泰(泉州)轻工有限公司”,是轻工生产区,东面为“联泰第一城”,是商品楼住宅小区。临兴贤路正面4幢8层楼连成一列,高25米。底层全是店面,二层以上套房。背面有6幢17层商住楼,高52米。商品楼住宅小区里,有健身房、绿化地等配套设施。

登峰社区

概况

登峰社区是鲤城区南大门、北与亭店社区接壤,南与紫帽镇毗邻。东靠晋江池镇(现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与紫帽镇的园坂村、玉盘村相望。总面积1.5公里,总人口2600多人。21世纪初开发建成的中体奥林匹克花园(高级别墅区)位于社区中部。现辖前店、双坑两个自然村和亭店自然村后坑角落。因为这片都位于丘陵和小山坡地带,地势相对较高,故取名登峰。社区驻地设在后坑。由于鲤城南迎宾大道拓改工程需要,靠国道324线一侧正在拆迁中。

沿革

20世40年代末之前,属晋江县第一区四凤乡,50年代初属晋江县第五区(区址设园坂诗人蔡其矫先生故居)后又改为第四区(区址设在清濛王姓大厝),再后又迁到池店李五故居,不久又改称池店乡。50年代末划归泉州市(县级市)江南公社,至21世纪仍属江南街道。

经济生产  20世纪80年代之前,全社区农业主要是龙眼,与亭店村的龙眼树连成一片,同具知名度。其次是地瓜、花生、大豆和水稻,还有海外侨汇收入等。80年代之后,改革开放,有的办实业或经商,有的自谋生计,经济繁荣,楼房成片。

前店村

北靠紫帽余脉杨贵山和双坑村,南与园坂村山水交融,东连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旧铺村和岭后村相望,西与紫帽镇园坂村相邻。人口一千多人。

泉州至漳州的官路由此向南贯穿前店村境内,早在六百多年前的元末明初,此地就居住着周、郭、詹、吴四姓族人,所经营的店铺在南面山下的官路两边。而苏姓则居住在村北苏塘山上(杨贵山南麓),是店铺的北面,也是苏姓原住地的前面。据传明代中后期,苏塘山上曾闹黑毒蜂(俗称虎头蜂)灾,危害村民。苏姓举族向南面山下迁移,自此之后,各姓相继外迁,而苏姓却逐渐繁衍昌盛,正如闽南俗称“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现今主要是苏和陈两姓。村民们既经营店铺也务农,形成村落,于官路店铺前面,遂称前店,沿用至今。

明清至民国初期,官道前店段两边,店铺成列,形成街市,有磨坊、染坊、粮号、布庄,有肉铺、鱼行、沙皮店、糕饼店;有棺材、寿内店;有中药店(兼中医坐诊),有清末民初道士陈云策的道场和紫阳馆。南山有苏必才居士捐地捐资建于光绪27年(1901年)的妙音寺(国道324线东侧,后于20世纪20年代扩建,60年代中期的特殊年代被拆毁,21世纪初重建,现宏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有民国初期苏才清引进捐地而建的礼拜堂(基督教),还有建于明代的挡境神保生大地“南山古地”宫,历经修揖,至今犹存。

20世纪90年代末,旧村改造时,具有明清古建筑风格的前店古街,被拆得荡然无存。21世纪初,扩建苏夫人姑宫,仿明清风格,堂皇壮观。2010年新建三层楼前店老年人活动中心。20世纪末新扩建南山小学(原校创办于1929年,华侨捐建)。

泉州现代教育界名流陈奕尚先生(1926—1995年)农工民主党泉州市常委,首任泉州教师离退协会会长、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获得者,出生成长于此地。其次子陈世哲先生是泉州知名的摄影家,现也居住于此地。

已废地名:

殉情,东起砻钩弯,西至塔仔脚,南到南山顶坡,北临“驷马拖车”巨石,据传明代中后期,有周姓少女与在街中开设货栈的郭姓青年热恋。但是周女父母极力反对,强行将其女聘于外乡纨绔子弟。周女痛不欲生,吞金身亡以示抗婚。郭姓青年经商归来,得知恋人噩耗,直奔周女新坟,悲极而昏厥,任凭亲人劝说也不返家,历时两天,滴水不进,第三天清晨,用相思树皮结绳自缢于坟旁的相思树上,以身殉情。亲人把他埋葬于周女墓侧,当时村人称为鸳鸯墓,并为他们建小石塔作纪念。几百年来,村人称此地为殉情或塔仔脚。周和郭两姓于清代就迁往他处,鸳鸯墓和石塔仔早已湮没。由于发展经济,“殉情”这个山坡已被夷为平地,现成了销售汽车的钢屋。但是,“殉情”这地名却让人们留下一抹淡淡的记忆。

雨亭,位于前店村东南隅,系20世纪30年代,旅居菲律宾苏必粽中彩票致富后,回乡把二层旧木楼改建成框架式二层洋楼。依勘舆先生指点,为行善积德,在深田路边建一雨亭供过往行人歇脚避雨,亭边有山涧涓流。20世纪40年代,中共地下游击队常在雨亭壁上张贴宣传单。90年代末期,国道324线拓改,雨亭被铲平。雨亭前安置拆迁户建房,于今空留路名。

山体:

南山

紫帽山余脉,屹立于前店村之南,故称南山。东西走向,长约2.5公里,宽约1公里。主峰依次是纱帽峰、虎啸山迹峰和烘炉峰。多为花岗岩构成。周边原来都种植龙眼树,也有自然生长的相思树和马尾松等杂树,20世纪50年代之前,妙音寺僧人曾在烘炉山垦种茶园,60年代初大饥荒时,茶树砍尽改种花生、地瓜,口感特佳。90年代末因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而炸山,南山北坡被开成半屏山,又加上国道324线拓改,南山原貌大变样,原生草药仙鹤草、肉桂草、六棱角和高梁姜等俱已绝迹。

水体:

冬内水坝

1955年秋人工筑成的小水库,几次扩建,面积约2000平方米,水源是由杨贵山南坡的雨水和山泉流经塘头、新厝内、桥内、深田、山边、下坑,再流向玉盘溪,经霞落沙流入九十九条溪。平时可用来蓄水灌溉农田。

主要道路:

前店东街,原前店街,起点南山西路,终点双坑街。全长190米。

前店西街,原前店街,起点南山西路,终点国道324线,全长400米。

前店后街,原前店街,起点南山西路,终点南山东路,全长200米。

南山东路,原前店街,起点国道324线,终点南山中路、全长190米。

南山中路,原前店街,起点南山东路,终点南山西路,全长230米。

南山西路,原前店街,起点国道324线,终点南山中路,全长190米。

福春路,纳福迎春之意,起点南山东路。终点厝口尾,全长110米。

永吉巷,永远吉祥之意,起点前店后街,终旧中国将军爷顶,全长135米。

新富来,起点南山西路,终点前店西街。全长310米。

安平巷,寓平安之意(此巷通向追思堂)起点南山西路,终点追思堂,全长400米。

升华巷,旧名,起点前店西街,终点坑巷,全长90米。

雨亭路,20世纪30年代,乡贤苏必粽在公路边修建雨亭。起点国道324线,终点水尾宫(保生大帝宫),全长85米。

双坑村

东起保生大帝宫之东后坑园地,西接前店村路口,北临杨贵山下,南至晋江岭后、旧铺山园。村前有两条坑沟流至保生大帝宫前汇合,故称双坑村。而后再向东流入清濛村青龙大潭,再流向晋江东山村边的六斗门归海。

据传说,元末明初就有薛、詹、曾等姓人群在此居住,现在村民有李、黄、曾三姓。村民住房依山而建,傍坑沟水而居。人口300人左右。现有保生大帝宫。周边土地大半被开发,建设中体奥林匹克花园小区。

史继偕墓。史继偕,明代文华阁大学士。泉州史姓先祖。墓位于杨贵山,史氏族人称鸟叫墓,该山称双坑岛,四百年来,泉州史氏族人于每年清明节后二天组织数百人去扫祖坟。20世纪50年代初期即没有再去,现已荡然无存。

主要道路:

双坑街,与国道324线平行走向,全长327米。

注:后坑,属亭店自然村,为使自然村完整性,归入亭店自然村叙述。

奥林匹克花园(别墅小区)

位于登峰社区腹地,北至亭店后坑,南至双坑杨贵山,东望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临紫帽山余脉园坂村。21世纪初,征地300亩(即合)200000平方米。自入口处到杨贵山下绕山盘恒而上直至山顶,皆建水泥路面,可通行汽车,而别墅则依次建于水泥路两侧,井然有序。现已建成近百幢三层小别墅,也有三幢五层商品房,已成小区规模,内建有游泳池、商场、幼儿园、绿地等各种活动场所,设施完善,环境幽静,周边鸟语花香。是企业家和富豪融居住、休闲的最佳地方。

亭店社区

概况

亭店社区位于江南街道南片区,东临国道324线与晋江市清濛村相望,西与乌石村、金龙社区龙岭接壤。南与登峰社区连接,北与展城社区及火炬前浦相望。现辖亭店自然村的后树、街中街尾两个角落。全社区常住人口2700多人。由于鲤城南迎宾大道拓改工程建设需要,临国道324线一侧正在拆迁改造中。

沿革

亭店社区(含自然村)20世纪40年代末之前属四凤乡,隶属晋江县第一区,50年代初隶属晋江县第五区(区址设在诗人蔡其矫先生故居)后改为第四区,(区址设在清濛王姓大厝),后又迁移到池店李五故居里,不久改称池店乡。50年代中后期划归泉州(县级市)江南公社,至21世纪初仍属江南街道。

亭店自然村概况。地理位置(四至)与亭店社区略同。北宋时,福州经泉州到漳州的官路经此地,是时五里设一亭,从池亭到此地约五里。设一亭子,旁边又有几间小店铺卖茶水、点心或杂物等。入住居民暂多,形成村落,既有亭,又有店,故名亭店村。先是林、江、蔡、陈等多姓入住,至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河南杨氏迁入亭店定居,繁衍迅速,其他各姓人口逐年减少,有的绝户,有的外迁。据亭店杨氏族人世代口传,这种现象,原因是羊(与杨谐音)嘴毒,吃杂草使其不生长。目前亭店自有后树、街中街尾、后坑三个角落,杨姓4000多人,入住最早的林姓只有200多人,其他各姓有的极少有的已没有。

经济生产

亭店自然村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几百年来盛产龙眼,果树成林,闻名闽南一带,是主要经济收入之一,又是著名侨乡,侨汇收入颇丰,还有小量水田和园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有的经商办实业,发财致富。或是自谋生计,大部份村民建新楼房。

主要地理信息

杨阿苗故居,清代光绪年间,旅居菲律宾大富商杨阿苗回乡建设大宅院,自光绪年间动工,至宣统三年竣工,历时18年,是皇官起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有石、砖、木各种雕刻,精细美观,而且有当时泉州名人题写的真迹,至今保持完整,是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间,其营造技艺被列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亭店小学,位于村中。1911年由旅居菲律宾的辛亥革命先驱杨光湧等人倡议、旅外侨胞协力创办。

凌霄中学,位于西南侧,1947年由旅居菲律宾爱国华侨杨厚翠独资23万美元创办。

杨氏大宗祠,位于亭店街村中,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嘉靖年间被倭寇烧毁。清代几次修缮,至光绪16年,华侨杨阿苗独资翻建,1947年华侨杨厚翠再次修建。2000年海内外宗亲捐资翻建。仍保持明代风格,是联络旅外乡贤的纽带。

季将军宫,位于后树角,建于明末,奉祀明末抗倭殉难将士。

三凤田都元帅宫,原名水尾宫,始建于元代初期。

宿燕寺,座落于西北面乌石山南侧半山腰,雄伟壮观,风景秀丽。宿燕寺前有革命烈士陵塔,寺里有百年大红袍茶树。

朱鉴墓,位于村西隅的凌霄中学操场西南边。朱鉴,明代中期重臣,现金龙街道店头村人。据传说,当时风水先生依此墓地四周地形,认为是风水宝地,曾有“七星坠地,龟蛇把关”之说,20世纪40年代末只余空墓穴,但墓前仍有石羊、石马、石将军等石雕。50年代中期凌霄中学扩建,这些石雕已被埋在操场地下。

山体

紫帽山余脉向东南延伸的起伏小山坡。在明清两代大多被官绅富豪购买作为墓地。如有郭厝山、颜厝山、黄厝山、庄厝山、董厝山等,还有以山形状命名的驳船山、果合山、凤冠山和茶枝山等。

水体

坑沟(依山体走向的小峡谷)。其中一条由洪官山埔仔坑起点,另一条由宿燕寺竹仔坑起点,同是由西向东南走向,至杨阿苗古大厝前汇合成一条,再拐向东偏北方向流经杨氏大宗祠前,直奔东湖西隅至水田洋向展城方向。这种坑沟是集雨水和山泉水,目前也有汇入生活用水。其水量是大雨多水,小雨少水或无水。2010年10月,亭店举办董杨民俗文化活动之前,流过亭店村中的坑沟全部灌筑钢筋混凝土作沟盖,使原坑沟成为暗沟。

南高渠由乌石村前流经亭店过后树向清濛开发区流去。

角落:

后坑,亭店村的南片区,隶属登丰社区,与双坑村相望。三凤田都元帅宫所在地。最早入住的是林、杨、江、蔡、陈、周、黄等姓,现杨姓占多数,其次林姓,其他姓极少。现旅居美国的爱国乡贤杨文田先生及闽南名僧向愿法师,皆出生成长于此。

后树,亭店村的东片区,也是亭店小学和社区办公所在地。原先有杨、张、洪等姓,现杨姓为主,其他姓极少。原泉州市检察院院长、市人大副主任杨国烈先生是出生长成之地。

街中街尾,亭店杨氏大宗祠位于街中,街尾与乌石连接处有一石筑隘门。百年前住有史和王等姓,现史姓已迁居别处,这片几乎全是杨姓居住。

已废地名:

东湖,东至西垵,西至乌石土沟,北至大田洋,南与亭店相邻。据亭店世代口头传说,先有东湖,后才有亭店。五六百年前人口比亭店还多,后因瘟疫疾病及各种天灾,逐渐衰败、外迁,最后只剩下二户赵氏迁入亭店村居住,东湖成为废址。20世纪50年代之前,西北隅有一座砖瓦窑,50年代末已废。

西垵,东至果合山,西至东湖,北至大田洋,南至亭店凤头路。原住有吴、谢、黄、杨等姓,现人口不足50人。附属于亭店。近几年前被万祥集团征用而废址。

主要道路:

亭店路,原名亭店街,是古漳泉大路亭店路段,东南向西北走向。起点凌霄路,终点亭店村尾大隘门,全长500米。

宿燕路,通住宿燕寺之路,起点凌霄路,终点宿燕寺,全长650米,宽6米,水泥路面。

亭店浦仔路,起点凌霄路,终点汗口基,全长300米。

油车巷,民国之前,该处原有榨油坊。起点亭店路,终点浦仔路。全长250米。

亭店高里山路,该处原有一小山名叫高里山。起点国道324线,终点亭店小学。全长500米。

沟下路,该处属亭店坑沟下段。起点亭店小学,终点后树路,全长550米。

后树路,位于后树角落范围内。起点南渠(亭店境内),终点清濛坪,全长1000米。

凤头路,起点处原有一小小山头名叫凤冠山。在季将军宫后。起点季将军宫,终点原乌石田洋国家广电局641台工地。全长300米。

西垵路,是通往已废地址西垵之路。起点亭店路,终点西垵。

亭店南渠路,是沿南高渠流经亭店境内之路,起点南高渠横穿国道324线的涵洞头,终点乌石桥。全长250米。

横腰路,沿用历来名称。起点水尾宫(即三凤田都元师宫),终点隘门脚,全长300米。

凌霄路,通往凌霄中学之路。起点国道324线,终点亭店路。全长410米。

三凤路,原名后坑路,起点国道324线,终点凌霄路,全长870米。

登峰小车路,起点国道324线,终点三凤路,全长460米。

坑沟路,起点三凤路,终点未连接。全长250米。

西子阁,起点三凤路,终点未连接,全长256米。

凤山街,原名凤山畔,起点国道324线。终点三凤路。全长265米。

尚书巷,原名称。起点登峰小车路,终点未连接。全长60米。

福照巷,原名称。起点西子阁,终点未连接,全长82米。

三兴巷,原名称,起点三凤路,终点西子阁,全长100米。

乐石巷,原名称,起点登峰小路边,终点未连接,全长152米。

登峰小路边,起点三凤路,终点未连接。全长218米。

小车路顶巷,原名称。起点小车路,终点未连接,全长80米。

公益巷,边有公益厝。起点小车路,终点三凤巷,全长75米。

登峰丰盛路,丰收之意。起点国道324线,终点未连接,全长120米。

登峰龙峰路,山峰之意。起点国道324线,终点新村。全长100米。

(2010年秋初稿,2012年春第三次修订)(作者:史玉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