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鲤城区宣武巷,原名讲武坊,1935年定名为讲武巷,因宋末元初蒲寿庚的讲武堂设在此巷尽头而得名。宣武巷南起天后路,北抵涂门街,北段属于古城南隅惠义铺龙会境,南段属于古城南隅惠义铺灵慈境。


巷遇档案

泉州鲤城区宣武巷,原名讲武坊,1935年定名为讲武巷,因宋末元初蒲寿庚的讲武堂设在此巷尽头而得名。宣武巷南起天后路,北抵涂门街,北段属于古城南隅惠义铺龙会境,南段属于古城南隅惠义铺灵慈境。

宣武巷示意图。(陈慧芬/制图)

讲武巷更名为宣武巷的历史并不长,1997年才更名,原因据说有二,一是“讲武巷”闽南语发音类似“狗母巷”,听之不雅;二是“讲武”不如“宣武”温和有礼。

1922年的泉州地图上,可见“宣武巷”当时名为 “讲武坊”。此外,“讲武坊”附近标注出了许多池塘。

泉州印度教石刻大多来自此处

宣武巷口的总站商贸城。

总站商贸城内,有泉州市文管会1984年立的番佛寺遗址碑。

宣武巷与天后路交界处,如今是总站商贸城,从宋元时期开始,这里就一直在泉州古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泉州有着许多珍贵的印度教遗存,总站商贸城内曾有一座番佛寺,建于宋元年间,在元末战乱中被毁,后来陆续有印度教石构件出土。据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泉州目前发现的印度教石刻,大多来自番佛寺遗址,如开元寺大雄宝殿前须弥座的狮身人面浮雕、大殿后廊的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等,这些已成为开元寺的旅游打卡点。

1934年在这里出土了一尊元代印度教毗湿奴雕像,神像高1.15米,残宽51厘米,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尊在本土发现的印度教神像,形象高贵静穆,在泉州发现的数百件印度教石刻中也显得尤为精美,如今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南校场番佛寺遗址出土的印度教神像。

明清时期,总站商贸城内曾是军士习武、军官检阅的 “南校场”。南校场内有演武台、云梯城和总督检阅处等,每到检阅飞虎队、大刀队、藤牌队时,士兵们从巷内的讲武坊进入南校场,沿演武台前环场一周,再开始演习。

1919年5月21日,泉州2000多名中小学师生,云集泉州南校场举行示威游行,呼应五四运动。(中共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供图)

清末民国时期,这里还一度成为行刑场所,如著名反清农民起义军女首领邱二娘(1833-1855)就是在南校场被处死,年仅22岁。

宣武巷55号:

这所小学一百多年来从未更名

立成小学内,教学楼立面融入了泉州传统民居中的万字纹饰。

宣武巷55号立成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清末泉州进士黄抟扶、举人黄师竹等人与通淮关岳庙董事会共同创办,名为“南隅小学堂”,地址设在涂门通淮关岳庙的礼乐厅,是泉州城内4所最早开办的新式教育小学堂之一。

立成小学首任校长为泉州清代末科举人宋应祥,宋应祥是凤池巷人,1933年曾参与温陵弢社的创办,如今关岳庙内还有其撰写的楹联。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同盟会会员曾焕濬接任校长,他毕业于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取《论语》“立于礼,成于乐”之意,将学校更名为“立成小学”。

立成小学从创办之初开始,就一直得到社会贤达的热心帮助。据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长蔡胜铁介绍,新中国之初,父亲蔡若水曾任立成小学校董会董事长,当时立成小学已交由涂门居委会管理,涂门街街长周植彬请蔡若水参加新的校董会,并公推其为董事长,任职时间从1950年至1954年。由于处于转型期,当时立成小学发展困难重重,蔡若水除负责学校经费不足部分外,还帮助立成小学新建一排教室,修缮了大礼堂,添置数百副桌椅,让立成小学渡过难关。学校还延聘了几位在泉州教育界影响较大的名师,如傅金星、黄晞、黄国材、何其仁、蔡雪娥等,使学校步入名校的行列,得到社会的认可。

蔡胜铁介绍说,蔡家5个兄弟姐妹都在立成小学毕业,1978年,妹妹蔡治淮以高考文科总分466.5分(总分50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这一成绩不仅是福建省文科总分第一名,也是全国文科总分第一名,由于这是恢复高考后的全国首次采用统一试卷,蔡治淮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高考状元”。北大毕业后,蔡治淮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后来调任紫禁城出版社任副社长、总编,现为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编审。此外,蔡胜铁的弟弟蔡鹰厦、蔡达木都是留学美国的博士。

许多名人曾在立成小学任教,如杨国栋、泉州民俗研究学者陈垂成等。学生中还走出了吴捷秋、黄梅雨、杨清江等文化学者,百年名校文化底蕴厚重。

1995年因城市改造,立成小学从涂门街旧址南迁宣武巷内。百余年来,“立成小学”的校名从未更改,这在百年历史的学校中并不多见,从侧面反映了“立于礼,成于乐”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

宣武巷拾遗

01 龙会七池

宣武巷周边曾有许多池塘,这是附近释迦寺内保存的放生池石匾。

旧时宣武巷一带水路纵横,在1922年《泉州市图》中可以清楚看出附近池塘密布,连缀不断。至今在龙会铺流传着 “龙会七池”的说法,包括番佛寺池、王爷池、西南有溪亭池、关刀池;东南有虎母秋池等,中部偏东还散布着近十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池沼。

02 大榕树下的宫庙

宣武巷的大榕树。

宣武巷与灵慈宫沟巷交界处,有一株150年的大榕树,这里曾有一座灵慈宫,如今大榕树东侧名为灵慈街,西侧小巷保留了灵慈宫沟的巷名,也成为灵慈宫的历史痕迹,灵慈宫供奉妈祖的庙宇。文献记载,“灵慈”一词来源于历代帝王对妈祖的褒封封号,从封号来看,灵慈宫比天后宫的创建时间更早。

大榕树附近还曾有一座关帝庙,坐北向南,上世纪50年代改建成车站办公楼。

几十年前,宣武巷周边还有农田、池塘,随着城市发展,这些已渐渐消失,循着各个时代刻下的标记,依然能追溯到古巷曾经的面貌。


策划 ▏许志荣

统筹▏杨莹

文图 ▏王了  

视频 ▏点创传媒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海滨街道、东鲁社区、黄江华、蔡胜铁、陈家默、蔡永怀、杨茂盛等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责任编辑:黄冬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