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鲤城区万厝埕巷,北接唐衙口巷,南抵温陵路,属于泉州古城东隅衮绣铺忠义境,因清朝提督万正色的府第建于此,故名万厝埕巷。
巷遇档案
泉州鲤城区万厝埕巷,北接唐衙口巷,南抵温陵路,属于泉州古城东隅衮绣铺忠义境,因清朝提督万正色的府第建于此,故名万厝埕巷。
在这条不长的古巷中,数百年里最大的住宅就是万正色府第,由于这里背靠释雅山,景色秀丽,清朝福建的两位提督万正色和施琅均在附近建宅。如今万正色故宅相比以前面积略有缩水,但仍有3300余平方米。建筑宏观精美,布局曲折深邃,作为典型的清代闽南大厝,已被列为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
数百年来,万正色故宅转手过两次,留下了一代代难忘的故事。
陈慧芬制图
修缮中的万正色故宅。
万正色(1637-1691),字惟高,号中庵,清代晋江三十七都渡头铺浔尾乡人(今丰泽区城东街道浔美社区)。
万正色年少入伍,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清,万正色跟从西安将军瓦尔喀征讨四川。
康熙十八年(1679),万正色跟随康亲王征福建,呈上《闽人习海上事状》,提出海、陆军布防和配合作战的建议,得到康熙的赞赏,特旨加封太子少保官衔,调任福建水师总兵,继而升任福建水师提督。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万正色奉调云南,与鹤庆府总兵王珍不和,云贵总督范承偏袒王珍,弹劾万正色“纳贿侵蚀”,结果万正色被判处死刑,后因“久历行阵,劳绩甚多”,被赦免死罪,罢官回家,保留世职。
万正色为家乡泉州做了不少公益事业: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夏,万正色捐俸为倡,重浚郡城八卦沟;仲冬,重建浔尾“美山古地”王公宫;续修《万氏族谱》,撰《宗法议》。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月,万正色主持重修洛阳桥,十二月告成;翌年二月作《万安桥记》。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万正色主持修葺安海龙山寺。
万正色在清代的泉州有着良好口碑,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万正色)及贵,修洛阳桥、开八卦沟、建晋江会馆,乡党尤盛称之。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万正色任福建陆路提督(驻泉州)时,泉州东街仁风门内曾有官方为其立的“宫保提督”石牌坊,1963年拆毁。
曾经的万正色故宅和“宫保提督”坊。
在此居住130多年的“万厝埕王”
万正色故宅旁门的门楣上,有四个用闽南剪瓷工艺制作的四个字,已经模糊难辨,王泽楚介绍,上面写的是“象麓别墅”,意思是“象峰王氏的别墅”。
万正色故宅结构为四进五开间,带双护厝,规模庞大,属于民间传说的“九十九间房”。万正色去世后,后人曾将故宅卖于王氏,到了清光绪年间,王氏家道中落,于光绪十六年(1890)将万正色故宅卖给象峰巷王氏,“象峰巷王”是象峰巷的三大家族之一,“象峰巷王”的一脉买下万厝埕故居后,迁居于此,已经有130多年,成了远近知名的“万厝埕王”。
万厝埕王的后人王泽楚老师曾在泉州五中任教,他在这座大厝内生活了40多年,通过地契、族谱,以及长辈的回忆,勾勒出了万厝埕王几代人的故事。
象峰巷王来自晋江龙塘乡,曾有子弟科举连捷,高中道光庚子科进士,后在象峰巷附近的傅府山置建府第,分祧别居,被称为“傅府王”。这位进士的平辈兄弟中,又有王梦熊、王梦嵘两兄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恩科同科中举,被传为佳话,王梦熊在泉州府为官,子女长成后继承祖业,在海丝路线上经营商船贸易,在泉州、汕头、宁波一带均设有商号。由于人丁兴旺,王梦熊便考虑另置宅第。有一次,王梦熊梦到王家发达后,所置宅院可直达四个铺境,于是到洛江仙公山祈梦,寻找这“四境之地”,后来发现待售的万正色故宅,正位于衮绣铺的广灵境、忠义境、通源境、圣公境这四境之间,于是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在王氏手中买了这座万厝埕故宅,这家王氏也是象峰巷王氏的亲族。
据万厝埕王老辈人回忆,1890年买下的这座宅第,从万正色生活的时代算起,已经有200多年,当时前落、下落基本完好,但其他地方损毁严重,于是经过了两年的修缮,在宅第内增设了私塾、账房、门房,另设做生意的当铺、打铜作坊、龙眼焙房等,还修建了大花园,种植果树等。由于房子太大,当时招呼工人来吃饭,需要敲打铜锣才方便集中。
1892年宅第修好后,王梦熊一脉的家族成员从象峰巷迁至此处,当时恰逢老太爷夫人八十大寿,王家在庭院石埕中搭起戏台,前落大厅门楣上挂起了朝廷颁发的一块“御赐贞寿”匾额,这块珍贵的匾额一直保存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被损坏。
老宅有三处疑为万宅遗存
大厝西侧,曾设有“加官门”。
虽然大厝的官方介绍中写的是“三落五开间”,但在王家地契上,大厝是“四落五开间”,坐西向东。1890年买下大厝后,王家又在周边购买了部分地产,达到了二三十亩,空地种上了果树。值得一提的是,龙眼树是移植的开元寺“东壁龙眼”品种,其龙眼品质媲美东壁龙眼,甚至有食客认为更佳,一时间“万厝埕王东壁龙眼”在泉郡扬名,后来由于泉州农校扩建,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办工厂,如今龙眼树已所剩无几。
曾享誉泉郡的“万厝埕王东壁龙眼”,在小巷深处仍有留存。
万正色1681年任福建陆路提督(驻泉州)时,便开始建造这座府第,当时取名“迷园”,王梦熊1890年买下大厝时,距离万正色建宅有200余年,房子经过之前王家世代居住,已有不少改动,但至少有三处可能是万正色故宅的特色。
一是大厝西侧的旁门之后,曾设有一处“加官门”,因为以前大门平常是不开的,有官员坐轿子来访,从旁门入,轿子停在此处,轿夫在一旁饮茶歇脚。
二是加官门旁有一条马巷,以前客人骑马前来,便由仆人牵马从马巷走到后院喂粮草,王家曾有一个两米多长的石质马槽,今已不存。
三是更楼。大厝西南角曾有一座两层木构更楼,用于报时和警示,很符合戎马一生的万正色的居住特点,可惜毁于几十年前。
大厝内这条马巷可能是万正色旧宅的遗存。
闽南古厝罕见的河图洛书
这里有闽南古厝中罕见的河图洛书图案,这是门房西侧的洛书。洛书旁的月洞门是老宅原有的造型。
这是门房东侧的河图。
大厝西侧的户门两边,有砖雕的河图洛书图案,这在闽南民居中十分罕见,这里是以前王家的门房和私塾所在地,旁边是王家的园林,里面曾有一株泉州城内少见的丹桂。门房两侧的河图洛书图案,已经无法分辨是万正色府第的,还是此前王家制作的。
河图洛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相传蕴含着深奥的星象之理,据说是我国阴阳五行术数之源,至今无法完全破解,已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正门两侧有石雕图案,当年用泥灰封住保护起来,如今部分剥落,露出了竹叶图案。
精美古井疑是万正色故宅遗存
造型精美的古井。
在万厝埕故宅外的西侧,有一口造型精美的古井,井盘呈花瓣状,八边形,井内可看到井口为四方形,井壁为圆形,后有人在上面加了一层水泥八边形井盘,井水充沛。据王泽楚老师介绍,这口井以前也在王家范围内,小时候常有人在此打水,很可能万正色故宅的遗存,从以前周边的更楼、马巷来看,这里应该是万正色的兵房所在地。
大厝内的古井,井盘后来修复过,像这样的水井,当年大厝内有十多口,方便大家族成员使用,如今大部分已被填埋。
“五间”“打铜”“大菜园”“璇仔巷”
在万厝埕巷与唐衙口巷交叉的丁字路口,向南走过去,门牌仍是唐衙口,但在老街坊记忆中,这里叫“五间”,这里以前曾有王家做典当行生意的五个门面。再走一段距离到拐弯处,名叫“打铜”,这是万厝埕王以前专设的打造金属器具的工坊,巷边还有几棵“万厝埕王东壁龙眼”,已是根深叶茂。当年王家在空地种了许多龙眼树,除了此处,仍有几棵保留在释雅山公园。
璇仔巷内已无璇仔。
在万厝埕12号东侧,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没有指示牌,但在万厝埕周边的老人记忆中,这条小巷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名字——“璇仔巷”。巷中曾种一棵芒果树,泉州方言叫“璇仔”,因此留下了“璇仔巷”的名字。
万厝埕南侧的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内,曾有纪念朱熹的朱文公祠,朱文公祠旁有一块地,以前是种菜的园地,名为“大菜园”。
“五间”“打铜”“大菜园”“璇仔巷”这些熟悉而亲切的老地名,现在只有在附近老街坊的交流中才会用到。
如今正在修缮万正色故宅,在300多年的时光里,承载了泉州三个家族的历史,这些家族荣耀时不忘回馈故里,低落时不忘传承家风,让这条僻静的古城东门小巷,始终散发着气定神闲的优雅。
策划 ▏许志荣
编辑 ▏杨莹 洪燕如
文图 ▏王了
视频 ▏点创传媒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鲤城区文旅局、鲤中街道、东门社区居委会、王泽楚、杨凤玉等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来源▏泉州网
很棒的内容分享